昆明探索医养结合 “朝阳产业”需迈多道坎
“年纪大了,就想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对于今年73岁的老人李翠华而言,医养结合式服务正是她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而家住昆明北市区的许先生想了很多办法,才把不得不出院的90多岁老母亲又送进另外一家医院进行营养输液护理。
在一些公立大医院,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达到出院标准了,宁愿“压床”,却不肯出院,原因在于他们所在的社区缺乏必要的康复和医疗条件,这也折射了目前的医养需求。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产业迅速扩容,“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服务业正在成为一个潜力不小的“朝阳产业”,但与此同时,这似乎也是一条“荆棘路”。无论是制度衔接不到位,还是专业人才的缺乏,都给医养产业的打造形成了阻碍。
试点
医养结合养老时有医疗护理
昆明市从2006年开始就积极探索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但现在昆明市大部分养老机构仍采用“医养分离”的照料模式。
与通常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模式不同,作为试点的昆明市老年康复服务中心的定位更清晰地倾向于服务“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的照护,介于家政护理和医院医疗护理之间”,并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持续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老年人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的麻烦,还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
“并不是大众理解的有护工照料老人晚年生活的养老院模式,而是使患病的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医疗护理安全也得到了保障。”老年康复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梁今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养老院都不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看到这些大多患有脑梗、帕金森以及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在医院进行治疗之后,康复期只能在家中度过,我就萌发了建立老年康复服务中心的念头。人们往往会忽略康复期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加上家庭缺乏必要的康复治疗条件和手段,这些老人恢复情况往往很不好。”
瓶颈
人才难留专业医护人员流失
梁今的团队目前由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和护工组成。一般来说,当康复服务中心收治一个失能、半失能或失智老人的时候,梁今的团队就会进行医疗评估,制定出治疗计划和康复计划,在治疗老人的同时进行物理康复训练,同时还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
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大病到大医院,康复到社区是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不过,想要在社区“医养结合”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当其冲的就是养老服务方面医护人员培训的欠缺。
“医院护理的核心更多是围绕着解决病人如何尽快恢复、早日出院的问题,其主要手段是通过药物和护理达成;而老年长期照护的核心更多是围绕如何维持现有残余功能、如何减轻痛苦,使其生活质量有所保障和提高的问题,其主要手段是通过人文关怀、精心服务、心理疏导等达成。”由此,老年长期照护的服务团队则必然不仅仅由医生和护士构成。专业康复技术人员、专业心理咨询师、专业药师、专业营养师等都是这个团队不可缺少的力量。
而目前的现状是,养老服务从业者年龄偏大、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
“医养结合是个好的尝试,但融合之路并不好走,比如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的整合以及医保结算难等问题。”因为政策制约、产业发展制约,这一愿望的实现并不容易。与梁今一样,不少专家也指出,医保政策瓶颈已成为阻碍该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最大障碍。
探索
上门医疗就在家里治病养老
2014年杭州市出台办法,明确医保参保人员按规定可进行医保核算。梁今说:“只有制定了这些相应的标准和政策,康复护理机构才能既做到养老照护,又做到医疗康复。”
去年11月,昆明发布的《昆明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也给了梁今的团队不少信心。《方案》中明确规定:鼓励二级医院转型,城市一级医院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二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科医院、老年护理和康复等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三级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昆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首次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来将提供康复、护理服务,这对六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年来的试点工作是极大的鼓舞和肯定,下一步康复中心床位将从20张增加到50张,该模式有望在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推广。”
随着家庭养老模式慢慢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转换,梁今有个大胆的想法:利用社区服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服务模式,今年将推出上门医疗的养老服务。“在我看来,远程医疗虽然方便,但问诊还是需要更准确的数据采集。而让有医疗知识的理疗师上门进行信息采集,再由团队的医生和护士在网上对采集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制定出治疗康复计划,然后再上门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这种模式效率更高且更具有可行性。”梁今告诉记者,她的提议已经获得认可,今年将在五华区进行试点。
2015年,梁今的团队自建了全新的网络电子病历以及APP,所有收治在老年康复服务中心的患者病历档案都会被统一存入了这个网络电子病历系统。医生、护士、理疗师和护工可以全方位掌握患者的治疗康复进程。梁今表示:“让各个参与治疗的人员都写病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病人治疗进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在病历中,不但更好统筹团队的协作也方便分享经验。”
(春城晚报 记者 欧阳小抒 实习生 曹艺)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