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扶贫聚力 突出“两大重点”整合三大资源

15.12.2015  18:34

编者按

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国“向贫困决战”的号角: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从中央到地方,扶贫攻坚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2019年底前,昆明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帮助21.2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走通这条艰巨的扶贫之路,就需要对近年来昆明的扶贫攻坚工作进行全景式的回顾,对过往的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对新的形势进行客观的分析。为此,本期理论版刊发相关文章,为昆明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增强决心和信心。

昆明市是集大都市、大农村、大山区、大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会城市,有东川、禄劝、寻甸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倘甸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以下简称“两区两县”),是全国有4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之一(其他3个为石家庄市、呼和浩特市、南宁市),加之东川、禄劝、寻甸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县),且禄劝、寻甸同属于乌蒙山片区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十二五”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强调要以“两区两县”为主战场,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农房建设、特色产业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异地搬迁移民“五大工程”,2015年昆明市加快3个整乡推进、15个省级行政村整村推进和200个市级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让6.8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贫困问题。同时,昆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周期长、含金量高、投入资金多、覆盖面广的扶贫开发政策,围绕“增投入、定政策,明路径、扶到户,抓改革、添活力,强督查、促落实”,突出重点,聚力攻坚,交出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4万人的满意成绩单,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精准配置社会扶贫资源,帮助贫困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小康成果,力度之强、措施之实前所未有,昆明市在精准扶贫上作出了积极的示范。

过去

扶贫攻坚成绩斐然

扶贫攻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各地贫困状况和脱贫任务各有不同,必须坚持因人因地“分类施策”的原则,提高扶贫实效。

为此,昆明市围绕2019年底,以21.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8年底,全市贫困县全面实现脱贫摘帽,其中:2016年禄劝县脱帽,2017年寻甸县脱帽,2018年东川区脱帽,确保贫困地区总体上与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今后五年扶贫开发系列政策,明确了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路径。围绕整体谋划、社会扶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区域扶贫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实施周期长、含金量高的10多个文件,文件制定在以往的“五年规划”中创历史之最,明确了“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多年来,贫困地区的村民过着喝水靠井、照明烤火、出行靠走的生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本生活设施落后的问题不解决,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 

2012年,昆明正式启动实施《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以省市411个重点贫困行政村为主战场,围绕贫困村委会通公路、有房住、有水喝、有产业、有学上、有病能就医、有活动场所的“一通六有”目标建设,通过3年持续努力,全市411个贫困行政村基本实现“一通六有”目标。使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年来,昆明市完成166个行政村通硬化公路2110公里,硬化比例由2011年的55%提高到去年的97%,460个自然村通简易公路2181公里,698个自然村通硬化道路1478公里,923个村庄内通硬化道路244万平方米;728个村通安全饮用水,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7万人;改扩建、新建校舍79所9万平方米;改扩建、新建卫生室78个1万平方米;建设活动室、活动场所335个15万平方米;完成五小水利建设439件,架设人畜饮水管道267千米,人饮水窖1215个。

进入“十二五”,市委、市政府针对扶贫开发的形势变化,建立高位推动、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单位和企业“包乡帮扶”、市场化扶贫5个机制、贫困县农村扶贫开发考核等一系列创新机制打造扶贫“新引擎”。    

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的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使全市参与挂钩扶贫的单位数量达463个,是“十一五”期间140个挂钩帮扶单位的3.3倍,首次实现了对“两区两县”308个贫困村挂钩帮扶全覆盖。

扶贫之路上,昆明日渐形成了一个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据统计,2011—2014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累计直接投入资金32432.44万元、援助物资折款3472.604万元;引进资金50821.9万元;引进技术572项,引进人才410人,协调劳务输出109825人;28786名党员干部帮扶73146户农户,捐赠物资折款1417.904万元,帮扶贫困学生21460名。

从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看,走出“人穷志短”的误区,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这是确保扶贫攻坚成功的关键所在。

从贫穷走向富强,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认真革除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彻底与“特供”“特护”断交,不再单纯企望依靠中央及省市级财政拨付扶贫资金和给予一些政策优惠谋发展,而是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施精准扶贫,走内生式的发展道路。

为此,昆明市改进扶贫开发考核方式。制定出台了《2015年扶贫开发目标考核细则》、《县区扶贫办2015扶贫开发目标考核细则》、《昆明市扶贫攻坚对口帮扶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对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实行目标考核,对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扶贫办实行责任制考核,对市级部门实行社会扶贫考核,形成了县区党委政府、县区扶贫部门和市级部门“两纵一横”立体化全覆盖的目标考核格局。对县区实行差别化考核,优化精减考核内容,实行动态考核,扶贫开发纳入县委书记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对县区扶贫办实行责任制考核,考核结果通报当地党委、政府,并作为下一年度项目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把市委系列28个单位、市政府系列59个单位纳入社会扶贫考核范围。

同时,改进目标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昆明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2015年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和《2015年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安排时间表》,对37项工作进行了立项督查,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责任处(中心),确定了完成时限。健全内部目标管理体系,与县区扶贫办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了6个专项管理制度,推动扶贫项目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精细化管理。

当下

扶贫之路荆棘遍布

回望过去,昆明扶贫攻坚成绩斐然。但是,要想打赢扶贫攻坚硬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约昆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难点依然不少。    

截至2014年底,全市还有18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乡、17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符合“一高一低一无”标准的11个贫困乡和105个贫困村未纳入建档立卡,还有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21.23万,贫困发生率达到7.1%,加之边缘贫困人口还有38.77万人,北部“两区两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7.23%。贫困呈现出点、线、片的特点,既有面上分散分布的点状贫困户,又有沿县区边界分布的线状贫困带,还有山高坡陡、土少水缺等自然条件极差,集中连片的贫困片区。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发展后劲不足。贫困地区普遍基础设施不强、群众素质不高、产业不兴、生态环境不美、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不均六大因素制约贫困地区的发展,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高寒地区、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住房难、就业难、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十难”问题依然突出,加之因灾、因病、因市场、因意外事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致贫因素更加复杂。扶贫开发仍然是我市三农工作中最大的“硬骨头”、全面小康的短板和瓶颈,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资源整合难,合力不强也成为扶贫攻坚一大难点。行业部门条块分割,部门之间协作不够,没有制定出台相应的支持扶贫开发的扶持政策,各吹各打现象依然突出,导致扶贫整体效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未来

突出“两大重点”整合三大资源

眼下,即将进入新一轮扶贫攻坚,面对艰难的扶贫之路,昆明市将以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核心,以实现“两区两县”脱贫摘帽为首要任务,突出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两大重点”,大力推行“两进”“两出”“两对接”“一提升”(即资源、人才进入农村,劳动力、农产品走出农村,对接市场、对接农民意愿,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全面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大资源”,重点实施市场对接、公共服务对接、农村组织化提升、社会动员、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农房建设、易地搬迁移民“九大工程”。

相继推出保持区域扶贫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着力抓好省级建档立卡识别认定的18个贫困乡整乡推进、172个贫困行政村整村推进,对未纳入省级建档立卡的11个贫困乡和105个贫困行政村进行扶持;建立完善“挂包帮”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展“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扶贫技能培训助学工作,实施中职教育协作计划,提升增收致富能力;全面实行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改革,强化县级政府的扶贫开发主体责任和市级的监管责任,完成行业扶贫考核、通报制度,完善条块结合的扶贫政策措施;以及建立和完善精准帮扶长效机制、改进贫困地区干部考核奖励机制、改革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和分配机制、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机制、完善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机制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机制和措施。

确定以县为单位分年度制定到村到户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实现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脱贫,即2019年基本解决21.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摘帽,即全市贫困县分期分批实现脱贫摘帽,其中:2016年禄劝县脱贫摘帽,2017年寻甸县脱贫摘帽,2018年东川区脱贫摘帽;增收,即确保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以前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内涵深、标准高、任务重,昆明市只有切实落实责任,实施扶贫到村到户,责任到人,锁定贫困对象,实施“靶向疗法”,真正做到瞄准重点,定点帮扶,科学帮扶,解决相对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坚持“输血”、“造血”并举,把“两区两县”独特的自然资源、民风民俗、文化底蕴转变为发展要素,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特色资源开发,探索产业化扶贫新模式。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建设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乡村旅游线路,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情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化产业。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与“春风行动”送岗位等服务活动,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既“授鱼”更“授渔”,激发内生动力。

在扶贫之路上,昆明市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耐心倾听百姓诉求。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问题,细化落实方案,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强化社会参与,把各种力量更多地汇聚到扶贫主战场,才能同奏富民强音,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早日步入全面小康。(昆明日报 记者张曦)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昆明市 发布人: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