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来源: 昆明日报
2021年底,官渡区吴井街道铁路新村社区对“小区自管小组分层培育”项目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居民需求。“按照计划,2022年4月就会新成立3—4个居民自管小组。”官渡区吴井街道铁路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杨薇表示,今后,修复公共设施、照料独居老人等事关居民群众的事,老百姓自己就能解决。
近年来,昆明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治强基”作用,着力建强自治组织、完善自治规范、丰富自治活动、激发自治活力,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建强自治组织
居民小区党组织覆盖率100%
自2020年9月昆明市出台“一办法、三清单”以来,各社区都想办法让社区工作者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出身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社区以项目化的方式,让居民提诉求,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顾问”出主意、给支持,充分激发居民自治活力,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各社区不断扎实织密组织网络。以社区为单位划分网格,监督员、社区干部、城管、环卫、社区民警等“五员入网”,推动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
截至2021年底,全市组建居民小区党支部1521个,覆盖居民小区4405个,实现组织覆盖率100%、工作覆盖率100%。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推动资源下移、力量下沉,2021年全市共吹哨4289件,解决了一大批基层难题。
完善自治规范
创建村规民约示范村(社区)
昆明市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加强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指导1715个村(社区)、近1.3万个村(居)民小组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动居民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
以晋宁区为例,全区137个村(社区)都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挂牌设立“家事调解工作室”,2021年底已实现全覆盖。
与此同时,试点推行村规民约“红黑榜”制度,“红榜”正向激励,“黑榜”反向约束。2020年至2021年底,仅晋宁区二街镇就处理野外用火、乱堆乱放、侵占集体复耕地等215起违反村规民约的问题,公示“红榜”343人次、“黑榜”103人次。
昆明市域社会治理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创建市级“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示范村(社区)”20个,县级“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示范村(社区)”200个。“通过创建活动,激发基层自治内生动力,让老百姓自己当家做主。”该负责人表示。
搭建自治平台
100%落实议事协商制度
近年来,昆明市依托居民小区党支部,推行“五议工作法”,打造“幸福圆桌会”“阳光议事厅”等协商品牌,全市100%的村(社区)落实群众自治组织议事协商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初步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自治格局。
五华区天骄北麓小区有11936户24000多人,人员密集。2021年3月,五华区红云街道红锦社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听取物业、居民代表的意见建议。经过摸底得知,小区住户有4000多辆电动车,但小区的5个电动车停放点只能容纳2000多辆电动车停放,存在较大的缺口。
“社区多次组织召开议事协商会,协调消防、公安、城管等多个部门,以及物管和居民代表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红云街道红锦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朱兴梅介绍,2021年8月,小区新建的3个非机动车停放点投用,可停放1600多辆电动车,同时社区用了一个多月整治电动车乱停乱放问题,引导剩下的400多辆电动车规范停放到小区划线位置。
如今,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3个、省级70个、市级1423个,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
激发自治活力
昆明市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整合15.4万“红袖标”治安志愿者,构建了“定点见红、全线飘红”的群防群治工作格局。广泛动员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全市的实名注册志愿者达到148万余人。
昆明积极推进“楼栋长”“十户长”建设。在社区以楼栋为单位选聘“楼栋长”2万余名;在乡村以居住相邻的10至20户成立一个联保小组,选聘“十户长”3.8万余名。引导专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目前,在昆活动的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有1.1万余个,每个城市社区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10个以上。
据介绍,今年昆明市将围绕保障公共服务、改善居住条件、方便交通出行、提升生态环境等九大类群众需求,组织实施“民生小实事”。由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快速解决居民群众身边小事急事难事,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昆明日报 记者唐丽 通讯员唐统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