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出行城市 市民出行更便捷更绿色

28.01.2023  10:02

来源: 昆明日报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名单,昆明市榜上有名。这是继昆明创建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后,又一国家级“金字招牌”。

交通运输关系国计民生,绿色出行惠及亿万群众。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昆明市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从基础设施建设、出行服务、出行体验等方面齐发力,提升群众出行满意度,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创建期满,昆明绿色出行比例达76.4%,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达82.42%,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特色公交为延伸、慢行交通为毛细”多元复合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地铁到站、公交到家,地铁、公交、共享自行车无缝接驳,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绿色。

抓创建 高位统筹出台实施方案

昆明绿色出行城市创建始于2020年。

2019年,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和单位制定了《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部署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昆明市深刻认识到绿色出行创建行动的重大意义,将绿色出行创建纳入公交都市动态评估相关工作一并推进,于2020年编制了《昆明市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了昆明市绿色出行创建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并组建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发改委、交警、财政等部门统筹协调的创建机制,将绿色出行创建行动上升为“城市战略”和“民生工程”,定期调度推进。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调、公众参与的创建格局,快速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见效。

创建期间,昆明市从优化城市道路网络配置、提升绿色出行装备水平、大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加强慢行系统环境治理、推进实施差别化交通需求管理、绿色文化逐步形成以及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9个方面着手,提出了19项具体措施。同时,将绿色出行创建实施方案中的相关任务和年度目标纳入城市综合交通治理、市容环境保障等多项城市治理工作计划,多部门、多维度推进城市绿色出行优先发展。

绿色出行城市创建,资金投入是保障。创建期间,昆明市持续加大对城市交通系统,尤其是在常规公交运营、轨道交通建设、智慧平台建设、充电设施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交通管理设施维护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建设运营资金超过54亿元。建立常态化的运营补贴机制、稳定的公交发展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寻找灵活稳定的资金来源,推动创建工作落实落细。

促发展 全面提升绿色出行装备水平

冬日暖阳,新能源出租汽车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去年,在政府的鼓励下,我将燃油出租汽车换成了新能源车,车内空间变大了,噪声低、提速快、运营成本低、节能环保,乘客的评价也很好。”出租汽车驾驶员张文斌说。

张文斌是昆明市第一批更换新能源出租汽车的驾驶员之一。创建期间,昆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昆明市主城五区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通过示范引领、政策引导,力争到2022年12月31日,实现昆明市主城五区巡游出租汽车大部分纯电动化。截至目前,主城五区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共计8212辆,占车辆总数的85.21%。

创建期间,昆明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实现规模化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公务车、公交车、网约车更新和新增原则上全部采用新能源车辆;通过消费券激励等措施引导个人购置新能源汽车;持续引导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车辆,鼓励购置新能源汽车,全面提升绿色出行装备水平。截至2022年5月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7149辆。公交车辆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达67.68%。

为了进一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创建期间,昆明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5月,全市累计建成充电站1063座,充电桩69948枪,换电站26座。

创建期间,昆明还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持续完善路网建设,下发打通断头路任务清单,现已基本形成快速路、主次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体系。大力推进人行过街设施建设,以及优质慢行空间和活力滨水空间的打造,进一步优化行人出行环境。截至目前,昆明市建成过街人行天桥49座,建成环翠湖慢行跑道线、滇池绿道等一批绿道设施,在中心城区逐步形成连续、舒适的慢行系统,步行与非机动车出行分担率达53.5%。

强骨干 地铁公交实现无缝接驳

7:30,家住采莲郡小区的张勇吃过早餐准时出门,步行到广福路西口地铁站,乘车前往景星花鸟珠宝世界附近上班。

张勇说:“以前我开车上班,早高峰滇池路、金碧路经常堵车,上班迟到是常有的事。现在我坐地铁上班,10多分钟就能到五一路地铁站,8:10就能到办公室,通勤费减少了不说,路上的时间还缩短了。

张勇感受到的便捷、高效得益于地铁5号线的开通。自创建以来,昆明进一步织密轨道交通网,2022年6月29日,地铁5号线开通运营,昆明地铁米字骨架网形成,运营里程达165.85公里,车站达103座,其中换乘站10座。通过5号线,可换乘已运营的3号线、4号线,基本实现轨道交通主城区东南西北联通,实现与机场、高铁站同站换乘,与昆明火车站、五大长途客运站无缝衔接。

创建期间,昆明市还持续推进公共交通体制机制改革和公交服务产品供给侧改革,持之以恒提升公共交通竞争力、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截至目前,昆明市中心城区运营常规公交线路300余条,定制公交700余条,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交通服务不断丰富,除了开行连接机场、高铁站、地铁枢纽站等公交接驳线路,创建期间,昆明市还大力推广服务校区、厂区、社区、园区、景区、商业区的定制公交、准点巴士、社区巴士、合乘公交、观光巴士、校园公交专线;开行校园公交专线400余条,服务主城区245所学校。

公交专用道日臻完善。截至目前,昆明市设置公交专用道186公里,公交网总长度为1217公里,公交专用道设置比例为15.28%,中心城区实现公交专用道网络化运营。创建期间,昆明市常规公交运营时速由16.87公里/小时提升至18.78公里/小时,时速进一步提升。

除公交专用道外,昆明还完成了东南部一期公交停车保养场、半岛公交停车场等公交场站建设,积极开展二环内公交场站外迁及原址开发利用方案研究。目前,昆明市共有公交场站75个,总面积90.17万平方米。昆明市坚持站城融合发展策略,在铁路、地铁、汽车客运枢纽积极发展上盖物业,铁路昆明西客站、地铁5号线世博车辆段、昆明市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云南师范大学站上盖综合开发等一批“TOD综合开发”项目正有序推进。

优服务 市民出行更“智慧

动一动手指就能知道附近哪儿有停车位;坐地铁出行刷脸就可以乘车;手机上点一点,出租车就到楼下等你……自创建以来,昆明出行更“智慧”,得到了市民点赞。

经常乘坐公交通勤的市民赵烨说:“以前不知道公交车什么时候到站,到站点等车很浪费时间。现在只需打开春城e路通App,就可以看到公交车的实时位置,算着时间出门坐车,节省了等车的时间,真是太方便了。

细微处见“绣花功夫”。自创建以来,昆明积极推进信息系统升级,提升信息系统服务能力,升级完善全市交通运行监测指挥系统二期、智慧交管平台、智慧停车系统、智慧公交系统、地铁线网控制中心等交通管理及公共汽电车系统,信息系统建设更加完善,极大促进了公共交通智能化,实现“出行即服务”一站式体验。

信息发布能力进一步加强。昆明积极依靠信息平台向公众发布信息,通过智慧通行、春城e路通及第三方平台(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向公众及时发布公共交通来车信息,建立VMS诱导屏和LED条形诱导屏向公众发布交通管理信息。同时,云智停车平台实现整合昆明市各类停车场(库)车位信息资源、出行信息引导、车位信息共享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市民停车体验。

此外,电子支付得到广泛应用,市民出行更便捷。自创建以来,昆明市全部公交车辆、地铁线路使用的票卡已实现与全国314个城市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大量发展银联云闪付、支付宝、微信乘车码、“刷脸乘车”等多元电子支付应用,公共票务产品更加多元化,同时继续保留现金支付模式,便利老年人出行。通过创建,昆明市民绿色出行意识增强,出行满意度和认可度逐渐提高,全面营造浓厚的绿色出行氛围。

本次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出行城市,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乘势而上,谱写昆明绿色出行新篇章。”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宜人宜居的“高原明珠、绿美春城”。对此,下一步,昆明交通运输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公交基础设施,推动多元公交深度融合,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保障体系,打造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公交都市;构造便捷、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环境,健全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引导小汽车合理出行,实现交通运行绿色化,全面提升昆明公交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提供公平、优质、安全的城市公交服务,助力昆明建设绿美春城。(记者王绍芬报道)


截至创建期满,昆明绿色出行比例达76.4%,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达82.42%。形成了“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特色公交为延伸、慢行交通为毛细”多元复合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地铁到站

截至2022年6月29日,昆明地铁米字骨架网形成,运营里程达165.85公里,车站达103座,其中换乘站10座。

公交到家

截至目前,昆明市中心城区内运营常规公交线路300余条,定制公交700余条,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低碳节能

截至目前,主城五区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共计8212辆,占车辆总数的85.21%。

充电便捷

截至2022年5月,全市累计建成充电站1063座,充电桩69948枪,换电站26座。

舒适慢行

截至目前,昆明在中心城区逐步形成连续、舒适的慢行系统,步行与非机动车出行分担率达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