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格局
来源: 昆明日报
日前,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落实《昆明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情况进行专项视察时获悉,自《规划》出台以来,昆明实施“石榴红”“润土培根”“枝繁干壮”“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四大工程,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2021年以来,全市新创建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个示范社区,创建62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命名363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如今,全市各级命名示范单位达2596个,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格局。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
调整步伐持续加快
目前,昆明已建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推进创建工作,并成立昆明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主城五区和下辖的安宁市对磨憨镇6个行政村的“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机制。全市全面落实《规划》重点内容,民族地区经济健康运行,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2021年、2022年3个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昆明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示范”工程。石林县人参果产业、禄劝县中药材产业入列2022年度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寻甸县肉牛产业顺利取得2022—2023年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创建资格。此外,昆明培育发展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禄劝茂山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寻甸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持续加快。
3个自治县实现
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昆明持续实施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建设,2021—2022年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建设68个“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今年争取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计划新建57个示范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双融合、双促进”,2021年以来安排市级民族宗教专项资金实施263个项目,涉及小型基础设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产业扶持等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全市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向民族地区倾斜,全市道路交通实现“县县等级化、乡乡油路化、村村都硬化、小组通达化”的“四化目标”,石林县成功创建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寻甸县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县。
昆明加大民族地区水利设施投入,水源工程、集镇供水、河道治理等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建成190所省级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创建393所国家级、省级、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777所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3个自治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前,昆明市级公立医院已实现三级甲等全覆盖,14个县级人民医院全部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各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此外,昆明还不断促进城镇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各族群众福祉持续增进。
启动新一轮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
目前,昆明市已建成20所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试点学校,挂牌命名19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教学点,市委党校等4家单位被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同时,昆明深入推进城市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起“党建引领、联动发展、协同治理”的城市民族工作治理新模式,加强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在全市100%的社区建立协商议事机构,积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
昆明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21年以来共安排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项目41个,以多种形式开展民族节庆活动,“昆明民族团结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常态化推进;扎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微信”“微博”“抖音公众号”平台、地铁“阿诗玛号”“春城号”持续发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线上线下互动、同向精准推进。
下一步,昆明将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启动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推动全域全业全民创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10+N”创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昆明样板”,擦亮“融荣与共·同心同行”的昆明创建品牌,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作出昆明示范。(记者杜仲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