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开放道路夜间停车需规划 专家:限时开自行车道
“车多位置少”一直是车主们头疼的事情。为了缓解停车难,不少车主建议学习国外一些城市的经验,开放城市公共道路来泊车,建议晚上11点以后到次日早上7点,可以把车停在道路两侧指定的位置。
究竟该方案是否可行?如果车主建议得以被相关主管部门采纳,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学专家和市民进行探讨。
参与探讨的嘉宾包括:昆明市人大代表李春光 、云南省政协委员周文曙、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昆明市社科院前院长龙东林、市民代表赵毅。
Q:针对部分车主提出开放公共道路来夜间临时停车的建议,我们查询资料可以发现国外也有一些利用公共道路停车的先例。请问结合昆明目前的情况,这种建议是否可行?
建议:开放道路停车方案需先研究论证可行性
金子强:方案可行,但牵扯的部门过多,涉及政府、交警、法制、规定等,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若试行完认为方案可行,才能实施。
李春光:目前小区停车位不足,一些消防通道被占用,一旦发生事故时消防车很难通过,不仅使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住户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存在一定危险。限时开放公共道路供夜间停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提高道路利用率,还可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龙东林:该举措很有必要,是缓解停车难的权宜之计。可以选择一些僻静的路段泊车,当然要方便小区周边的车主,要优先考虑小区周边的路段。
周文曙:我认为提议不可行。首先,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就昆明目前的现状而言,道路交通资源本来已很有限。就算夜间车流量减少,但拿出道路空间来泊车后,一旦发生事故,阻塞了交通,其后果难以设想。
其次,利用公共道路夜间停车难以管理。就时间上来说,几点可以停、几点必须走难以控制,如遇突发情况车主未能及时挪车该如何解决?比如车主早上9点上班,7点必须把车挪车,那空档期车又该停在哪呢?
第三,公共道路属公共交通资源,具体由政府来收费还是谁来收,这个也不好明确。即使政府收了费,这笔公共资源应该用在哪儿?实施起来也要考虑。
赵毅:严格监控新小区停车位和住户数比例实现1:1、甚至1:1.5的配比,已不太可能。在我住的小区里,很多业主“一户多车”,而且小区内的停车场收费也高。若是设置指定的城市道路来泊车,只要不造成道路拥堵,不失为一个好提议。
Q:若开放公共道路供夜间停车的方案可行,在管理上需要哪些部门来各司其职,避免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建议:把道路管理权划给小区分时段收费
金子强:方案实施起来肯定要正视一些难度。首先,必须对道路进行合理规划。若只对部分路段施行,可能会让其他未施行路段附近的小区居民不满,引发不必要的争议,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作出权衡。其次,即便设置专人看守,如果车辆发生被刮蹭、被盗窃事件,造成的损失是由车主还是看管人员承担?若车主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及时开走车,导致交通拥堵怎么处理?这些都需要讨论解决方案。
龙东林:建议把规划和住建部门纳入管理范畴,规划好路段后把管理权交给小区,由物管负责管理。为避免资源浪费,建议实施分时段收费,夜间收费比白天低。很多车主担心车辆停放后无人看管,遭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可以由物管安排专人进行看守,将收缴的停车费划拨给看管负责人,降低投入成本。
解决好上述问题后,很多车主还担心在道路上停车被贴罚单,这就要把交警部门纳入管理范畴,将动态和静态交通管理相结合。夜间泊车属于静态交通管理范畴,交警部门应结合实际,出台科学化管理方案。
李春光:规划部门需提前调研,根据居民的人数、车辆配置情况、道路的实际宽度等合理布局,达到既解决居民需求又能保证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立法部门制定相应的道路停车管理规范,使道路停车行为有法可依; 交通部门可指派专人维持道路停车秩序,对不按规定停车、乱停乱放、超时停车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车主应该自觉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文明停车、规范停车。
赵毅:据我了解,北京的部分自行车道,在停车管理上采取限时分段停车方式,晚间8点到早上6点停机动车,白天则恢复为自行车道,建议昆明可效仿。 同时,可针对收费标准征求市民意见,指定专人对泊位进行看护,避免非法经营和乱收费。
Q:停车难正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普遍性现象。如何缓解停车难,需要哪些部门共同努力?
建议:将城区人口向郊区转移
金子强:为缓解停车难,建议可以仿效新加坡,最大限度提升公交、地铁的使用率和优势,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有规划、有计划地利用土地建设立体车库,缓解地面土地压力;通过限牌、限行等方式降低市民的购车欲望,包括限制私家车和公车;提高市民的素质,避免浪费公共资源。
李春光:规划部门需根据小区人口数和汽车拥有数量等,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的配建停车泊位面积,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充分利用学校停车场、操场资源。学校的停车场可限时对外开放,而操场具有较大的用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形状,相对来说可建成较多数量的地下车位,达到投资与收益的平衡,且不会影响地面的操场功能。(都市时报 记者周婷婷 实习生聂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