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建设都市农庄的实践之路

03.11.2014  09:31

  “海拔2200——2300米,我们生产的是地道的高原果蔬。”好宝有机庄园总部位于西山区,种植基地遍布全省,庄园一方面坚持有机农业种植方式,精深加工,分销全国,同时为市民提供订菜服务,送货上门;另一方面开发生态有机农产品,并带动当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如今,好宝企业属下的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分公司成立,云南有机蔬菜已经在一线城市慢慢打开了局面。

  不止好宝有机庄园,昆明初步建成了蓝莓庄园、百草园、晨农精品园、云烟印象等30座各具特色的都市农庄,作为我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一个新示范、新亮点,正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城市周边的农业将如何发展?省会城市在城郊农业发展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昆明正在建设的“都市农庄”给出了答案。

   发展农村 服务城市

  庄园经济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实,昆明对于都市农业的意识较早。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围绕把昆明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4大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最适宜“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

  到底什么是都市农庄?有别于传统的“农家乐”,都市农庄由现代农业、生态林业、休闲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等部分组成,包含一、二、三产业。都市农庄的基础是农业、主体是农民,发展农村,服务城市,具有生产、加工、经营、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功能。与建设美丽昆明、生态昆明和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是一致的,也是保持和发展昆明田园风光、山水城市的具体措施。

  在昆明市的定义中,都市农庄要兼具产业经济、生态平衡、文化教育等功能,具体而言,在满足城乡居民对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功能拓展,推动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和辐射;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促进三农问题解决。这,也是建设都市农庄的根本所在。建设中,与城市风光相得益彰,促进生态体系平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展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林业科技,让市民更多地了解农耕文化,参与体验农业生产,了解农业新技术。

  在提出都市农庄建设之初,昆明即把顶层设计放在突出位置,在规划、政策等方面为都市农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相继出台了《昆明市都市农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昆明市都市农庄项目审批暂行办法》、《昆明市都市农庄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明确了都市农庄的组织领导、项目规划、建设标准、项目管理及相关政策,规范了农庄的审批、建设、管理等规程。

   “六有”标准打造品牌规模化生产业态

  位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的“万家欢蓝莓庄园”,由果园、绿化苗木园、养殖园、休闲园4个部分组成,实施“羊+青饲料+果树+绿化”的生态养殖模式,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从蓝莓的种植,到产品的加工,再到商品的销售。可以说,蓝莓从发芽到消费,都在这里进行。”庄园负责人向记者透露,2013年,蓝莓庄园营收实现3000多万元。下一步,公司将在大理、丽江、澄江等地相继开发蓝莓庄园的相关项目。

  “去普通农家乐,主要就是吃吃饭、钓钓鱼、爬爬山、打打牌。而到了这里,不仅能采摘水果、亲近土地,还可以体验农事,感受农耕文化。”像张先生这样长假放弃外地游、举家到农庄休闲游玩的市民并不在少数,据统计,仅万家欢生态庄园每天都吸引近万人。

  “都市农庄是一种生产业态,并非所谓的升级版农家乐。”业内专家认为,农家乐更多的是农户用自己的住房、自己的劳动力,在房前屋后为游客提供餐饮以及简单娱乐的饭店和旅馆。而都市农庄则是按照有主体、有劳力、有产业、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标准,打造品牌化、规模化的生产业态。

  “它既以产业功能作为支撑,又将农业生产功能向二、三产业延伸和辐射,形成一、二、三产业兼备的良性发展模式。”都市农庄不仅是休闲之处,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一群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一片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也让市民得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上的有效保障。

  一向以嗅觉灵敏著称的商人,如今瞄上了昆明现代化农业,投资领域悄然发生变化,不少向建设都市农庄上拓展。从农村走出来的张老板怎么也没想到,时隔30年,自己又回到了农村,只是这一次,不是探亲,不是祭祖,而是投资。“除了对家乡的感情,吸引我们的还有昆明市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

  “一瓶麻油竟然比一瓶饮料水还便宜,一袋稻谷还抵不上一包高档香烟。”传统农业效益并不理想的状况将伴随都市农庄的诞生而改变。

   撬动20亿社会资本 投资农业

  建设都市农庄,需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等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生产发展中来。显然,没有政策的支撑,引不来社会资本的参与。政府在都市农庄建设中具有支点作用,政策创新和有效整合使用支农资金是支点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

  截至目前,各级政府财政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但现在整个都市农庄的投入已达到20亿元。也就是说,用2000多万元撬动了20个亿的三资资本投入农业发展中。

  全市将探索发展以都市农庄为主体的农业庄园经济。申报的47个项目中,民营企业投资为主的项目有44个,占比93.61%。这既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也可较好解决社会资本进入都市农庄建设的问题。已批复都市农庄项目39个,累计完成投资33.82亿元。1-8月份完成投资5.7761亿元(全年10亿元)社会资本占90%以上。包括万家欢蓝莓庄园、一丘田杨梅庄园、好宝有机农庄、香草芳林、五华振峰都市农庄、杏林大观园在内的12座农庄已初步建成,示范带动作用日趋明显。

   打造高原特色农业 新亮点

  去年,昆明下发的《昆明市“8185”产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要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500亿元的产业来打造,围绕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和构建区域性农产品信息物流、精深加工、农业博览会展、农业科技研发四大中心目标,重点推进农业园区、都市农庄、家庭农场建设,把昆明建成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高原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典范。

  在昆明加快经济“升级版”的版图中,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高原特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一个崭新突破口。以农业园区为平台,以庄园经济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农业新型经营方式为切入点,发展昆明高原特色农业。

  高原特色农业是一个大概念,庄园经济是重要载体,而都市农庄则成为庄园经济的具体体现。

  下一步,我市将强化产业支撑,立足生态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实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推动转型升级,不断延伸庄园经济、都市农庄的产业链条。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支撑,把每一个农庄都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产集约化程度高,设施配套、方便舒适的多功能现代化农业园区,全面提升都市农庄的品质和内涵。借鉴国内外好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发展主产业之后,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型、自然生态体验型、文化旅游型、产业发展型、综合开发型农庄,把都市农庄打造成昆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新示范。这,也是对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最好呼应。

  可以预见,昆明正聚集农业创新求变的巨大能量,通过一个个都市农庄,引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蓬勃生机。(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