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建言昆明建设 探讨建立成渝滇内陆经济圈

24.01.2016  00:28

    昆明作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地区第四大城市,“十三五”时期,昆明如何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如何当好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在昨日开幕的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记者对省政协委员进行了采访。

     将昆明建成陆路枢纽城市

    “重庆2014年和去年GDP增长速度居全国首位,四川成都的增长也十分迅猛,联通成渝经济区和城市群,等于联通了长江经济带的最后一段,也等于联通了两大生产基地和需求市场。这样,昆明才能真正成为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内陆腹地直至东欧的陆路枢纽城市,才能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省政协委员姚子龙谈到。

    姚子龙委员分析称,目前,在外联外通的陆路通道上,昆明国际间的高速公路通道中,已完成两条,一是昆明经河口至河内的高速公路已于2014年全线修通;二是昆明经老挝至泰国曼谷的高速公路早于2008年底通车。此外,今年高铁的开通和泛亚铁路中线的开工建设将改变昆明与内陆联通和南向开放的格局,使昆明的陆路区位优势得到质的飞跃,也必将催化和促进泛亚铁路东线与西线通道的建设。

    对此,姚子龙委员建议,昆明应构建内联内陆腹地和长江经济带,外联东南亚、南亚、西亚,通过内陆直达东欧的对外开放生态圈,按照合纵连横,与周边合作、互补、共赢的策略,将云南昆明建成中国内陆腹地和长江经济带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欧的陆路枢纽城市,使昆明真正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形成我国沿海地区经广西南宁、内陆地区经云南昆明,两条南向开放陆路通道齐头并进的格局。

    背靠四川、重庆强大的产能供应和消费市场,昆明才能真正成为东南亚、南亚与中国的中转枢纽。姚子龙委员认为,昆明可探讨建立成渝滇内陆经济圈,以打通昆明(滇中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的经络,助力成渝南向对外开放,并将其定义为长江经济圈的最后一段,既有利于长江经济圈的对外延伸,也有利于抱团争取国家政策。

    “可考虑以3+1的形式将贵州贵阳纳入到成渝滇内陆经济圈。理由有三:一是昆明和贵阳间铁路、公路交通体系完备;二是沪昆高铁贵昆段今年即将开通,贵阳将成为昆明转向内陆的既有快速通道;三是贵州同属长江经济圈,其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同时,以连横策略,与广西南宁形成竞合之势,形成我国沿海地区经南宁、内陆地区经昆明,两条南向开放陆路通道齐头并进的格局。”姚子龙委员说。

     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昆明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如何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省委、省政府推动昆明市改革发展座谈会提出了新要求。在省政协委员吴建国看来,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昆明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全面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大大区污染防治,推进低碳循环发展,逐步建立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不断提升环境生态品质,打造宜人宜居美丽家园,从而带动旅游业、养老产业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应建立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机制。”吴建国说,目前,无论是云南省还是昆明市,存在生态补偿范围偏窄,补偿手段较少,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方法、资金来源及监管措施等方面,都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方法。此外,环保投入不足,生态环境补偿的力度远远不够,建议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昆明生态补偿和政策支持力度,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省对地(州)实施区域生态补偿的重要依据;同时,科学制定分级分类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碳汇等多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同时,加大各级政府环保资金的预算投入,通过自主创新,机构调整,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子、节能环保等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无碳和低碳能源,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走绿色发展之路。(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