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5年

07.09.2018  09:27

2018年8月25日,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南屏步行街中心广场启动。

2018年9月8日,昆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掀开崭新的一页:昆明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本次大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市残联领导班子,带领全市残疾人朋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踏上新征程。

从2014年至2018年,昆明市残疾人事业又走过了5年。这5年,在历史的长河里转瞬即逝;这5年,在昆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史上却浓墨重彩;这5年,是昆明市残疾人事业全面加速发展的5年,也是为加快全面小康进程注入持久动力的5年,更是全市广大残疾人及其亲属获得感最多的5年。全市残疾人工作者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残联的有力指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一目标,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三大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完成了市残联六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显著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和基础管理水平有力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全面优化,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显著改善。

5年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近3亿

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残疾人扶贫基地为残疾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就业帮扶。记者杨艳辉摄

总有一种关爱,如阳光般温暖;总有一种力量,助你翱翔蓝天。残疾人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扩大民生福祉,为残疾人幸福加码。5年累计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29258万元,其中省级投入4312万元,市级投入24946多万元。全市342469人(次)残疾人,通过康复服务、扶残助学、就业培训、托养服务、医疗养老保险补贴、临时救助等,让残疾人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开启了新的人生航标。

5年来,为204567人(次)三四级残疾人发放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为230850人(次)重度和困难残疾人发放补贴;46500(次)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基本康复服务;节假日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22128(次);培训残疾人及家属16700人(次);为10600人(次)提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居家就业、辅助性就业和社区基层公益性岗位等就业指导服务;组织“就业招聘会”“就业援助”活动49场次;29570名城乡贫困残疾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6087名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3825名残疾学生、残疾人家庭子女得到资助;实施危房改造2220户;完成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150户。

昆明市残联及五华、盘龙、禄劝等县区残联,先后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之家”“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县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法律援助服务示范窗口”“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国特奥活动示范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涌现出“全国自强模范”李明飞、邱光林,残奥冠军郑涛、杨春宏等一大批残疾人自强自立典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人生和事业的梦想。

昆明市残联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昆明市残疾人医疗养老保险缴费补助全覆盖,处于全国领先行列;全国最先开展计算机辅助速录培训;全国最早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听力残疾人);全国最先开展针对已就业盲人的盲文补习;全省首推全程连续助学模式;全省率先建立贫困残疾人定额生活补助制度。同时,昆明正在积极筹建全省较为先进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实现了全市残疾人人力资源信息、用工信息共享,实现异地就业推荐。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荣誉,无不折射出5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映射出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同频共振,合力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辉煌足迹。

制度保障更加有力

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

得到新提升  

昆明200名残疾人获赠“爱心轮椅”。记者王俊星摄

为残疾朋友开展义诊。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播洒人间真情、闪耀人道光辉、体现人性温暖的崇高事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拿出更实、更有针对性、更具人文关怀的措施,让温暖的阳光照进残疾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昆明市残工委办公室统筹协调残工委成员单位,完成了《昆明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昆明市残疾人保障条例》《昆明市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意见》《昆明市“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等政策法规的制定,并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等名义印发。

市残联与残工委单位联发了《昆明市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等文件。在改革创新工作中,市残联出台了《昆明市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暨居家环境项目改造管理办法》《昆明市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发展实施意见》《昆明市残疾人机动车驾驶技能培训补助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关系到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充分保障和维护了残疾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益,极大提升了残疾人的幸福指数,为残疾人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昆明市残疾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工具规定》2016年5月1日正式施行,目前已为全市3万余名残疾人办理爱心卡。

为进一步开创全市残疾人工作新局面,扎实推进各项残疾人工作深入开展,市残联创新举措,夯实基层组织。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4个开发(度假)区残联共14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692个社区、村委会配备了专职委员、联络员1641名,累计投入补贴资金981.72万元。

与此同时,5个专门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各类别残疾人及亲友,紧扣残联重点工作,主动融入残疾人事业大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点亮残疾人的精气神。

残疾人通过“量服”平台接受全面服务。“量服”是根据每个残疾人的具体情况而开展的“一人一策”服务,并运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服务模式。市残联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建立了量服平台,该平台嵌入残疾人服务工作追踪式的服务流程,实现双向式、互动式流程沟通,形成残疾人诉求表达、利益保障、权利实现、需求满足的闭环服务循环系统,通过人员整合、信息整合和流程整合,实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信息联动。平台的建立,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拓展残疾人服务内容,且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形成残联工作的动态协同机制,为打造昆明市残联大数据中心提供有效保障。

残疾人证是残疾人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凭证。截至今年8月,全市已换发第二代残疾人证141594本。

实现残疾人社保制度全覆盖

两项补贴”制度

惠及23万余残疾人

残疾人体验无障碍设施。记者杜文蕾摄

贫困是残疾人面临的最大困境,兜底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是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基础。为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市残联及各级残联着力抓保障、惠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惠及残疾人生活的政策保障网织得更加密实。市残联、市人社局、财政联合制定《昆明市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补助办法》《昆明市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办法》两个文件,对我市三、四级残疾人缴纳医保、养老保险给予全额补助,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按比例承担。

为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提高其生活质量,市政府印发《昆明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从2016年1月1日起,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制度,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3年来,全市共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00788人,累计发放6047.28万元,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30062人,累计发放10596.42万元。

社会救助,是一项保民生、托底线、救急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事关贫困残疾人衣食冷暖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497.8万元,临时救助2217户残疾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组合拳,基本实现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

一声问候,一片深情,凝结着市残联与残疾人朋友的鱼水情深。为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5年来,市残联投入慰问金897.25万元,节假日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22128人(次)。

一人重度残疾,全家失去“造血功能”,这是导致残疾人家庭难以脱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昆明市残疾人托养走出了一条新路径。市残联努力探索以居家托养服务,社区日间照料为主的托养服务模式,全力推动机构集中托养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托养服务,投入48万元扶持社会力量兴办集中托养服务机构。目前,已设立托养机构35所,从事托养管理和专业服务人员达185名。5年来,累计投入917.5万元,为6087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通过居家托养和托养机构康复训练,残疾人的交流能力和身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精神面貌明显改善,减轻了家庭成员的巨大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从2017年开始,昆明市全面实行政府购买托养服务,首批1200名家庭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由专业的托养机构采取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三种方式,开展针对性服务,政府按每人每年1500元至3000元的标准补助托养机构。

多项惠残政策叠加,筑牢了残疾人社会保障防线。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精准扶贫打出“组合拳

18个残疾人扶贫基地

引来致富“活水

贫困残疾人作为我市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困难群体,成为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市残联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一目标,重点实施了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助盲脱贫行动计划、住房保障和家庭无障碍改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创业扶持等措施,从“”上为残疾人脱贫致富引来“活水”。

市残联依据全国“残疾人基本状况服务和需求专项调查”结果,建立了“一县一档、一乡一簿、一村一册、一户一卡”数据库,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贫困户的建档立卡范围,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残联对寻甸县功山镇横山村委会、杨柳村委会,鸡街镇北屏村,河口镇化桃箐村进行对口帮扶。同时,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将村委会的贫困户挂钩到每一位干部职工头上,实行结对挂钩联户帮扶。

2014年至2018年,先后投入扶贫资金1046.2万元,在结对帮扶村实施基础设施、人畜饮水、活动场所和安居工程等建设,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残疾人托养、危房改造、考取大中专院校残疾学生入学补助等惠民工程,使4个村委会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步伐。

为激发残疾人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让一个残疾人在脱贫路上掉队,市残联大力开展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和项目精准扶贫工作,制定《昆明市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先后在富民、石林、宜良、东川、禄劝、嵩明等县区建立了18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开展中草药、葡萄、核桃、糯米种植和猪、鸡、牛养殖等扶贫项目,其中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2个、市级残疾人扶贫基地9个、县区残疾人扶贫基地7个,共安置223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了492户残疾人家庭就业。

今年6月6日,禄劝残疾人创业就业园项目——奇诺威肠衣厂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残疾人扶贫就业示范基地,省市县领导为残疾人扶贫就业示范基地揭牌。基地生产销售猪、羊干制和腌渍肠衣。产品销往欧洲及东南亚和我国沿海地区市场。 

为确保全市残疾人与全社会一道如期实现脱贫与全面小康的目标,加快推进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2016年,市残联、市扶贫办联合下发了《昆明市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提出通过3年努力,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和其他贫困残疾人脱贫,加快推进全市残疾人实现小康目标进程。

近年来,市残联高度重视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将其列为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市残联负责人介绍说,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包括房屋进出口坡化、房门改造、低位灶台、低位洗手盆、闪光门铃、安装坐便器等。此外,还将改造帮扶范围拓展到对年久失修、条件简陋的房屋进行简单装修,以及对生活必需品进行配备。

据统计,5年来,中央、省、市共投入995万元,对全市315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修缮和无障碍改造,使广大贫困残疾人的居家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是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5年来,中央、省、市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2231.4万元,为222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任务,有效解决部分残疾人无房住、住危房的问题,让贫困残疾人家庭喜圆安居梦。

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民生红利,如春雨无声,滋润着昆明残疾人的心田。

残疾儿童康复列入市政府10件惠民实事

全市建有

55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

康复是残疾人实现小康梦的第一步。市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5年来,中央、省、市财政投入各类康复经费6042.9986万元,全方位开展各项康复工作,初步形成全市“大康复”格局。

5年来,共免费为20403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发放辅助器具21009件;免费为3551名低视力患者适配助视器;对1400名视力患者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培训家长400名;为3600名听力残疾人配助听器;  免费为1657名精神病患者服药和给予350名重度精神患者住院补贴;安装大小腿假肢714条。在开展“七彩梦”项目救助工作中,对1324名智障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通过康复训练,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理、语言交流、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康复训练点亮人生希望。

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2017年,市政府首次将0到6岁残疾儿童筛查和抢救性康复工作列入2017年市政府10件惠民实事,旨在为全市500名0到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脑瘫和孤独症残疾儿童提供手术、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精准康复服务。

为抓住残疾儿童0到6岁这一康复最佳时机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残疾儿童尽可能恢复功能,让残疾儿童享受到政策红利,市残联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残联、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从2017年4月起,开展了残疾儿童筛查培训、问卷调查及现场筛查。此外,通过网上申报,专家评审方式,对全市康复机构进行摸底调查评估,最后以专家评审、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形式,确认了43家市级康复机构作为昆明市2018年儿童康复项目的定点康复机构。今年,市残联再次启动残疾儿童康复项目,截至6月底,共筛查出987名残疾儿童,对987名儿童的康复工作正在实施。   

为了让贫困听障人士拥有聆听世界的机会,感受生活的欢声笑语。今年,市残联新采购了1050台助听器,将为昆明市户籍的听力障碍人士进行免费适配。

为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普遍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2017年,市残联、市卫生计生委、市扶贫办联合下发了《昆明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扶贫攻坚规划,与精准扶贫、健康扶贫等协调实施,优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且优先满足贫困残疾人的康复。

我市残疾人定点康复机构,从8家发展到43家;从最初的80人左右,跃升到近千人,5年来,全市共为4.65万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康复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已建设55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其中区级40个,市级15个,为辖区残疾人就地就近提供康复服务和训练,提高了基层对辖区残疾人的康复服务能力。在儿童残疾预防工作中,市残联与卫生局制定出台《昆明市残疾儿童早期筛查和康复转介的工作方法》,确定了工作流程和定点诊断医院,为全市普遍开展残疾儿童预防和早期康复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昆明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已实现全覆盖。  

就业为残疾人托起希望

5年举办49场

残疾人专场招聘会

让每一个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是我市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

5年来,市残联通过组织各类“就业招聘会”“就业援助”活动,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打造残疾人培训就业直通车,大力开展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和项目精准扶贫工作,为残疾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创业就业渠道,共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49场,引导1270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72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2100名残疾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户981户,辐射、带动4600多名残疾人就业创业;持续实施依托“农家书屋管理员”“农村电商”等项目,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就业增收平台;完成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16700多人次,共计新增残疾人就业10600人;积极开展“助盲脱贫”行动,完成盲人保健按摩规范化店建设65家,在全省率先创办盲人按摩医疗机构3家,已有盲人医疗师82人,从业盲人达710多人,同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510多个,盲人创业就业效果显著。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新机遇。昆明市残疾人联合会门户网站自2006年建设以来,每年审核发布信息4000余条,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托养、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搭建起残疾人创业就业平台,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自信面对人生。

如今在昆明市,12385昆明市残疾人服务热线成了残疾朋友的好帮手。2017年1月,市残联投资70万元,设立了12385昆明市残疾人服务热线,24小时全天候为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提供政策咨询、投诉请求、意见建议、生活帮助等服务。

12385昆明市残疾人服务热线开通以来,截至目前,残疾人服务热线总话务量已达3万余人次,其中接听呼入服务9000余人次,呼出服务2万余人次,收听语音留言3600余条。针对每个电话,12385热线都给予及时回复和解答,或转接、跟踪、反馈、回访,做到件件有回音,架起了政府与残疾人沟通的一座连心桥。       

文体活动让残缺的生命重新绽放光芒。5年来,全市选拔和集训残疾人运动员160名,选派107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伦敦、巴西残奥会和全国、全省残疾人运动会比赛,获金牌61枚、银牌67枚、铜牌23枚。几年来,共投入资金130万元,在全市  8个县区实施残疾人体育进家庭项目,1600户残疾人家庭受益于该项目。

征集537件(幅)残疾人书法、绘画、工艺品、摄影等作品,参加中国残联在澳门举办的“两岸残疾人书法绘画及工艺品联展”和全省“残疾人艺术作品”展览活动。在第七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我市共有7个节目获奖。其中,一等奖2个,小品《一米阳光》入围全国电视小品大赛。5年来,举办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53场次,近33730名残疾人参加;各县区每年围绕“残疾人健身周活动”主题开展各类活动,累计参加活动残疾人达68000人(次)。

由市残联编撰的《精彩人生》——昆明市优秀残疾人报告文学集2014年出版,这是云南省首本正式出版的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励志书籍,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市残联六代会以来的残疾人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放眼今天的昆明残疾人事业,脱贫有路提信心、康复服务助健康、文体活动展新颜……生活在昆明的广大残疾朋友,正体会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获得感。

乘着“十九大”的东风,我市各级残联将牢记为残疾人谋幸福的神圣使命,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为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注入新动能。我们有理由相信,残疾人朋友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  通讯员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