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工业园区成经济转型升级主阵地
工业是最典型的实体经济,对于夯实区域经济的基础和骨架至关重要。支撑靠产业,关键在工业,载体在园区。“十二五”期间,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园区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招商引资的主战场、特色产业的聚集地。通过深入实施千百十亿元园区培育计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园区经济依然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为全市经济平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精准定位迎来多赢格局
10年前,玉溪沃森生产基地开始建设,沃森生物开始从研发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型。2011年,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高新区挂牌,沃森公司当即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入驻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
沃森生物选择昆明高新区的理由,是看好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市场、更快的增长。在昆明高新区,沃森生物、云大科技等一批高成长性的企业,最初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经过高新区精心培育和大力扶持,生物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大批企业“一飞冲天”,甚至成为上市公司,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包括沃森生物在内的一大批产业项目快速成长,昆明高新区也聚集了全省80%规模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产业“摇篮”,为高新区和昆明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
高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还记得多年前带着投资者来园区看地的情景。从占地仅15.4公顷的金鼎科技园蹒跚起步,很多地方都是成片的池塘、农田,这位工作人员只好对着地图,指着远处对投资者说:“你们的地块在那里。”而对方一脸茫然。按照他的说法,当时招商工作靠的就是“两个一”——一张嘴、一张图。
但是高新区一开始就像磁铁一样,对投资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一者在于它的各种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二者在于高新区明确的产业定位。
早在“十一五”期间,昆明市就制定出台《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2010-2020)》,修订出台了《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修订版)》,优化调整工业发展布局,构筑“一核两翼六板块”工业布局体系,形成与滇中城市经济圈融合发展、差别竞争的工业产业格局。通过优化调整规划,科学重新确定了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通过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龙头,引导产业沿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积极发展全产业链型的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含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有色金属、化工、烟草、非烟轻工等传统产业。
把发展特色产业园和集聚带作为重点,引领同行业企业最大限度聚集,实现工业集中向工业聚集转变。正是在这种因地制宜的精准定位和谋划下,昆明各大园区迎来了多赢的格局,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全市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共18个(含滇中托管三地),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工业园区13个、市级产业园区2个。“十二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高新区、经开区突破千亿元,五华、安宁园区突破五百亿元,宜良、杨林等8个园区突破百亿元。同期,昆明市还成功创建了3个国家级、10个省级和7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成为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的主阵地。
产业链和集群动力的生成,也带来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凸显。2014年,全市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3亿元,增长7%,总量是2010年的1.57倍,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83.8%提高到86.1%;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利税总额分别为2150.88亿元和368.86亿元,均占全市工业比重的85%以上。园区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力量。
加快昆明经济发展,重点在园区,关键在园区,希望也在园区。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十多个支持园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文件,尤其2014年以来出台的《关于支持千百十亿工业园区培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昆明市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导则》和《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修订版)》等文件,为工业园区的标准化建设、集约化开发和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与中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昆明的工业园区面临着起步晚、基础差、地方财力弱的现实,基于此,昆明市从欠发达的实际出发,稳中加压求快,稳中提质增效,不断创新完善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多渠道、全方位撬动银行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顺利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两年突破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百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
截至2014年,全市园区总体规划面积71025公顷(不含滇中托管三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4419公顷,其中已开发工业用地面积15534公顷。2014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8.34亿元,收储及预收储土地面积25459.53亩。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园区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将突破60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园区开发建设架构基本拉开,载体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逐步增强。
实践证明:体制机制创新是工业园区不断获取新的发展契机和培植新的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
如何以“小马”拉好“大车”?昆明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园区管理机构纳入编制管理,安宁、五华、倘甸、呈贡、盘龙等产业园区管委会按正县级机构设置,海口、晋宁、官渡、富民、宜良、石林等9个工业园区管委会按副县级机构设置。探索建立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以六大权限(即项目、土地、林地、规划、环评和干部人事权)下放为核心的实体化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园区活力不断增强。
建园区、引项目、培产业、促集群,从破题到发力再到创新,昆明以非凡的智慧和气度,拉长一个个活力迸发的产业链,建设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园区,助推昆明经济提质增效跨越发展。
记者 李思娴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