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中院与3所高校合作 建5个基地培养执法队伍
在昆明一些大山深处,法庭是“长在腿上”的,因为在这里接触的当事人大多是少数民族,法官们便“发明”了双语审判。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司法在环境保护中担当了“保护者”的角色,也就需要具备专业的审判队伍。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增强各级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为推动昆明市法治政府建设作出有益探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对法院审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14年以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采取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方式,先后与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市委党校等携手打造5个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解决了司法工作后备人才缺乏、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等长期桎梏法院发展的问题。联合高校培养实务法律人才,联合市委党校增强各级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双管齐下培育执法领军队伍建设。
强民族法官队伍促和谐发展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表示,云南省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中,下一步将要把最优秀的人才挑选到最重要的法官岗位上。按照现在法官39%的比例选出最优秀的法官担任最繁重的审判任务,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形成核心执法队伍。
而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少数民族地区法律工作常常面临着沟通的困难,少数民族在法律诉求中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以昆明为例,辖区内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4个民族乡,47个少数民族村委会。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大量需要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又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去组成这支核心执法队伍。
云南民族大学是云南省以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研习民族文化、研究民族理论和政策为主的民族高等院校,去年6月18日,昆明中院与云南民族大学正式签署了“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书。该基地的建立不仅开创了昆明司法实务部门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为共同培养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培训少数民族法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也逐渐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
与此同时,昆明中院先后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携手打造了以加强知识产权有关研究、运用及保护为目的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教学研究基地”;以加强环境司法创新教学研究、加快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审判水平同步提升为目的的“环境司法创新教学研究基地”。
“公正司法,关键在于人。” 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罗朝峰说,这些基地的成立,让法学专业技能偏“软”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到昆明中院开展实例教学培训,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审判水平同步提升。
助推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更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昆明中院携手昆明市党校共同成立了以提高昆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执法水平为目的的“行政司法教学与研究基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要求: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而依法行政则要求事关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昆明市依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应运而生。
“可以预期,其必将更为有效地推动昆明市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并以此推动行政审判工作和法治政府建设。”昆明中院副院长郑平乐观地说。
昆明中院行政庭庭长邓杰表示,“民告官”案件的立案、审理与执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法治环境的“晴雨表”,它不仅关系到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权利保障,同时还体现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现场教学基地建立后,将以增强各级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推动执法队伍建设。今年开始,昆明行政首长出庭情况将得以规范,估计将从以前的10%达到30%以上。
去年12月15日,“昆明市依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挂牌成立后又一次现场教学中,昆明市委党校第十九期中青班的89名学员到昆明中院旁听了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多名学员说:“现场直观的庭审让自己感受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必将对今后的执法工作起到长期警示作用。”
依托社会资源,实现法院与社会,与优质教学科研机构的携手共进、合作共赢,是昆明中院打造“五个基地”的初衷。这种模式不仅极大推动昆明中院自身的发展,更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提供鲜活的“昆明实践”。(昆明日报 记者蔡靖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