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将抓重点破难点精准扶贫攻坚
2013年底,昆明市农村贫困人口28.89万。这意味着,每100个昆明人就有4个农村人仍挣扎于贫困线下。
2014年年初,昆明市计划全年减贫6.8万人。然而,2014年经济发展面临换挡调速,扶贫攻坚是否因此打折?
一年来,昆明市以精准扶贫为主攻方向,从最贫困村、最困难户和贫困群众最紧迫的事入手,全面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不断让老乡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市扶贫办数据显示,去年全市累计到位财政扶贫资金4.89亿元,到户贷款3.34亿元,动员社会力量直接投入资金13176.4万元、援助物资折款973万元,减贫6.99万人以上,完成年初计划任务。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集大城市、大农村、大贫困特征于一体,是我市不得不面对的特殊市情——我市经省级识别认定的贫困人口28.89万之巨的贫困数外,但全市年收入在2736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有识别为60余万人,还有超过31万人贫困人口没有纳入建档立卡。
昆明市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扶贫开发被提升至新战略高度,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2014年,昆明市以更坚决的信心向贫困宣战——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全力以赴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如何跨越发展?根本途径在于贯彻实施“三大举措”,后发追赶。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超前谋划,扶贫开发政策密集出台;突出重点,全力攻坚区域扶贫;精准扶贫,狠抓扶贫到村到户。
航向锁定,全市扶贫攻坚破冰前行,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调研,研究推进;建立高位推动机制,调整充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级四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别联系一个县(区),具体挂钩一个乡镇(街道);其他市级领导分别挂钩一个乡镇(街道);建立驻村帮扶机制,成立驻村工作队(组)进驻贫困村,定责包干,立下扶贫“军令状”……
2014年,尽管经济换挡调速,但昆明用思路和行动证明,经济越是趋紧,扶贫攻坚越要加码,最终奋力“跨栏”——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6.99万人,达目标任务的102.8%。
“八大工程”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新时期,中央扶贫思路重大转变,新一轮扶贫攻坚战首战主攻连片特困地区。
东川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倘甸产业园区,地处昆明北部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的边缘化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边缘化,是我市贫困人口的集中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据统计,目前,“两区两县”集中了全市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的93.2%,5039个自然村中还有508个村不通公路,8.6万户群众住房、28.7万群众饮用水安全有困难。
2014年,昆明市顺势而为,把全市贫困人口的集中区 “两区两县”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围绕201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重点抓好八项工作,建立完善七个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开创攻坚新局面。
全市启动129个重点贫困行政村“一通六有”建设,完成20个行政村道路硬化、88个自然村路面硬化、31个自然村通砂石路,启动1.5万户宜居农房建设,建成4848户。解决72个自然村1.8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种植经济林果9万亩、经济作物11.6万亩,发展大牲畜养殖4万头(只)、家禽3.78万羽,新建6所学校,25个文化活动室、21个活动场地。
通过抓特色产业发展,让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深度“发酵”。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从种植、养殖业入手,探索“特色基地、规模园区、专业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贫困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等诸方面原因,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也正因此,大多保存了原始、奇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的民族风情。对此,“两区”提出“以旅游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聚力旅游开发,服务经济提速发展。
依托紧挨轿子山的地缘优势,借助村容村貌的改善和原生态的山水资源,轿子山脚下昔日的穷乡僻壤,成为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和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精品村。
今年,看着一拨拨的游客,村民杨芳嗅到了商机,租地建起了农家乐,让城里人爬了雪山后,就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买农产品,“过去是条烂泥沟,今天变成了旅游村。”如今已是小老板的杨芳难掩喜悦,“随着游客的增多,餐厅规模不断扩大,收益也越来越可观。”
这只是切片。从基础、产业、农房、移民、保障、服务、试验区再到生态,“八大扶贫工程”让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创新理念啃下扶贫“硬骨头”
啃最难啃的“硬骨头”,不仅需要下定决心,也呼唤创新理念,用深化改革发掘潜力。
建立高位推动、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单位和企业“包乡帮扶”、市场化扶贫5个机制、贫困县农村扶贫开发考核等一系列创新机制打造扶贫“新引擎”。
去年10月30日,我市正式下发的《昆明市实行扶贫攻坚包乡对口帮扶工作方案》提出,对口帮扶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重点内容,提高考核权重,作为政策支持、评先创优、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实行一年一通报、三年一表彰。这一举措,目的清晰,就是要引导党政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把扶贫工作作为一种责任和担当。
2014年,是全市扶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这正是从“指挥棒”上谋求根本改变的力证。改革,缘何成为年度扶贫核心关键词?“农村贫困户大多生存难自保、发展缺基础,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市扶贫办负责人指出,靠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很难奏效,根本还是靠改革破难题。
一年里,改革实招频频:提前制定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为今后三年的扶贫攻坚规划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布置了任务书。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围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强革命老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革命老区全面进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领导、为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五个方面,使革命老区与全市2017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至此,加上《昆明市实行扶贫攻坚包乡对口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对今后3年包乡对口帮扶作出了明确要求,昆明全面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
因为改革,“两区”贫困户张昆保的日子“天翻地覆”: 领导一对一帮扶,贷款有财政贴息、政府担保,今年,儿子外出打工,他在自家2亩地种上了蔬菜,他家5口人增收一万多元。
更多的扶贫巨变已在全市落地——全市累计派出各级干部职工1.4万人次到扶贫点帮助工作,帮扶力度广度再加码扩面;扶贫项目审批权首次下放到县,随之下沉还有市级到户贷款1亿元,省级扶贫贴息贷款2.34亿元,基层攻坚更自主有力;发放完成市级到户贷款1亿元,省级扶贫贴息贷款2.34亿元,超额完成0.34亿元,金融为扶贫注入底气……
改革林林总总,但一个主攻方向被清晰锁定——精准扶贫。对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逐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实行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引导扶贫项目、资金、措施、力量精确制导、精准“滴灌”。
2014年,昆明扶贫攻坚成效显著,2015年的昆明壮志盈胸,信心满怀,将把脱贫致富的关键节拍踩得更准,步履迈得更为坚定!(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编辑:上官艳君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