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09.01.2023  08:52

来源: 昆明日报   

农业生产季季接续、茬茬压紧,希望的田野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时间在奔忙中飞逝,2023年拉开序幕。

过去一年,易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外出务工村民稳岗增收,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扎实推进,昆明市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着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了重要部署。两个月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肩负新使命,奋斗新征程。昆明市将以更硬的措施、更强的执行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和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上下更大的功夫。

守住底线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搬迁出来超以前,日子过得香又甜。有党领导才富强,百姓不坐土坯墙。”一封《易地搬迁感党恩》的感谢信,道出搬迁群众的真心话。

搬到对门山这个万人规模的易地搬迁点已经4年了,东川舍块乡搬迁群众李正明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每日在小区里锻炼身体,到附近农贸市场买菜,生病就医能报销,子女务工稳定增收,曾经贫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共8694户32253人,涉及53个村,其中对门山、起嘎安置点为万人以上大型安置区。针对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凝聚力不足、就业创业难、治理难度大等重难点问题,东川区创新出台“1+6+13”后续发展配套政策,专项制定《东川区万人以上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引入公司市场化运营安置区物业管理,按照“一站式”服务标准,组建安置区为民服务中心,成立社区为民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和就业服务站,打造“15分钟生活圈”,满足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等需求,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同时,开展“五个精准+五个一批”行动,通过精准摸底、精准培训、精准送岗、精准管理、精准服务,采取发展产业带动一批、做强园区解决一批、主城帮扶转移一批、帮扶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措施,提升就业组织化水平。

昆明市坚持把动态监测帮扶作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措施,调整监测范围,明确监测标准,严格进退程序,全市规模性返贫风险整体可控,无返贫人口和新增贫困人口。此外,不断完善“线上双平台动态预警+线下网格化常态监测”双向协同监测预警体系,落实“农户自主申报、部门数据比对、干部常态摸排”三线预警工作机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保障性帮扶等措施,因人因户精准帮扶。

下足功夫  扩宽群众增收渠道

枝头红梨结硕果,安宁八街群众把6000亩红梨树种成“摇钱树”;挖开土壤就是宝,禄劝转龙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天麻产业,让天麻成为农户的“金疙瘩”;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富民永富村流转土地打造近郊休闲游,村民守着绿水青山鼓了腰包;抢抓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机遇,呈贡万溪冲社区建成以梨为主的经济、文化、产业新型都市村。

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脱贫群众收入11056元,同比增长30.22%。

昆明市制定实施《昆明市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强化富民增收和惠民减支2项工程,细化27条具体增收措施;县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乡级制定增收台账、村级建立户增收档案,层层落实增收责任;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投入产业项目资金7.51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78个,着力补齐产业技术、设施和服务体系等短板,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健全“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出台《昆明市关于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市级配套文件,加快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7万户26.41万名有产业发展条件和劳动意愿的脱贫群众产业帮扶覆盖率100%,1075个联农带农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带动脱贫户产业增收。

此外,昆明市推进“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和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转移输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4.26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3.11万次,累计实现124.19万名农村劳动力、16.12万名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昆明日报 记者张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