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多措并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24.09.2015  09:01

昆明市是云南省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今年自汛期以来,由于气候异常,长期的干旱以及近段时间的阴雨连绵,年降水总量较常年同期略多,同时因主汛期天气变化极为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强降雨天气较为频繁,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大幅增加,而局部地区单点暴雨及长时间连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艰巨的挑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进一步强化领导、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全力抓好地灾防治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汛期以来,坚持“预防、预测、预报和预先避让”的原则,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防死守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多措并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1

现场调查评价

排查隐患威胁

昆明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各县、区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全面排查,根据排查结果,聘请专家对我市新发现的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现场调查评价,核实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坐标、类型、险情级别,诱发因素、威胁对象、危急程度,并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现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估算费用、落实拟搬迁点新址,搬迁户数人数等具体措施。

通过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核查,我市目前实际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1554个,人为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隐患149个,自然因素形成隐患1405个,涉及89个乡镇,威胁3.47万户、15万人,潜在经济损失45亿元。

针对核查出的各隐患点,及时发放“两卡一书”,确保街道、村组及人为地灾隐患点的责任人,明白地灾情况,做到及时防范,及时治理。经统计,今年对落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4085份、避险卡2.98万份、隐患通知书1712份,落实监测人员3016人。同时,为进一步做好应急预警、防灾避灾宣传工作,对全市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农户,发送专门制作的群测群防避险明白卡宣传图画,将防灾宣传做到千家万户。

2

严格值班制度

强化预警预报

昆明市国土资源局针对全市155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了县(市、区)、乡(镇)、村监测网络,对已经排查出的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1-2名监测人员专人负责监测、巡查和日常信息传递工作,2015年共落实监测人员3016人。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全市统一编制并发放“昆明市地质灾害监测员工作记录本”,进一步规范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记录工作,为地质灾害隐患点发展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提供基础依据。

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县、区、开发(度假)区建立了县、乡、村、点四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制,层层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严格执行“四项制度、三条措施”,逐点落实监测责任人、乡(镇)防灾责任人和县、区防灾责任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市国土局连续10年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预警预报工作,每年的预警预报工作拟从6月1日起对市、(县)区、乡(镇)相关领导、相关工人员以及监测人员共计3000余人发送“地质灾害天气预报短信”,及时收集汛期降雨趋势预测资料,密切关注地质灾害险情动态和灾害发展趋势,规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程序,健立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反馈机制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各县、区结合实际,不同程度的开展了气象预警预报相关工作,做到全方位监测预报雨情、汛情,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水平和准确率。

3

健全应急机制

强化应急演练

市国土局多次专题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了局全体班子成员带班的汛期应急值班工作机构,组成突发事件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组,明确组成人员30人,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相关工作,从5月1日起启动了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了由30余名专家组成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确立了与省环境监测总院联合开展的汛期应急调查队伍,对地质灾害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并提出建议措施,对全市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进行评价审查,严把项目质量关。

该局全年采取“市培训县、区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组)”的三级培训方式,对农村基层干部、乡镇国土所人员、乡村建设规划民政管理人员、村组监测员、普通群众和中小学校师生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46次,累计培训人员达6706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4次,参加演练人员4159人。通过培训和应急演练,增强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知灾、防灾、避灾意识,提高了人民群众防灾避灾的能力。

4

加大治理力度

完善防治方案

昆明市自2011年以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共计122个,几年来共争取中央和省、市投入资金2.6亿元,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截止8月底,市国土局共争取省、市资金1679.43万元,已经和正在实施的治理工程项目5个,搬迁避让项目7个,全市配置了900余台简易观察裂缝监测仪,对重要隐患点进行监测。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结果,组织编制《昆明市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针对威胁较大、稳定性较差、影响人数较多的410个中型以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隐患点应急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落实简易观测、灾前报警、紧急避让等专项的防灾措施,划定警戒区域,设立警示牌。实行预警动态监测,设置临灾预警信号,明确撤离路线,确保一旦发生灾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把损失降到最低。

截止2015年9月,因防治措施到位,全市虽发生地质灾害47起,但无人员伤亡。灾害共发生房屋倒塌14间、损坏193间,耕地损坏80公顷,受灾人数981人,直接经济损失1116万元。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为主,其中中型等级3起,小型等级44起。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持续降雨诱发。

新闻链接

昆明市地质灾害威胁对象及范围

A

集镇和村庄

全市滑坡、泥石流灾点85%以上分布在山区农村,主要威胁民房、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公共设施的安全。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富民县、五华区和西山区属于此类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区。

B

交通干线

公路、铁路沿线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常掩埋、冲毁桥涵、隧洞、路基、路面,致使交通中断。南昆铁路宜良段、东川支线铁路、昆禄公路(尤其是富民罗免~禄劝崇德段)、东川公路、石-安公路、龙-东公路新线,是近年来地质灾害高发段。

C

矿山

昆明市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采活动较活跃,矿山地质灾害也较为严重。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仅给矿山本身带来严重危害,也使附近集镇、村庄和其它基础设施蒙受巨大损失。富民、禄劝的钛砂矿,西山、五华、晋宁的石英砂矿、磷矿,宜良、石林、寻甸的小煤矿和东川铜矿等矿区,都存在较大地质灾害隐患。

D

水利水电

设施

由于全市结构性和季节性缺水缺电,近年来水利水电开发项目迅速增加。水利水电工程对地形扰动较大,因库岸再造、边坡支护不当、弃渣处置不合理和库塘渗漏等,可能加剧和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不仅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行的安全,也给下游村庄和基础设施带来灾害隐患。

E

城市周边

渣土堆放隐患

由于城市的发展,工程建设量大,大量的城市渣土不断向城市周边堆放,极大地影响到渣土堆放区人民生产生活和安全,易发生人为地质灾害,可能加剧和引发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F

其它

昆明盆地内浅埋岩溶区地面塌陷和滇池沿岸湖积软土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问题,影响城市发展建设,还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针对具体问题加强勘察、合理用地规划、有针对性地采取设计和工程措施,可有效降低这类灾害的风险。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什么是滑坡

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崩塌、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地层的岩性不同,它们的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块状岩石,致密坚硬,抗剪强度大,完全由它们组成的斜坡,很少发生滑坡,而有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表覆盖层存在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采矿不按规范,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开挖坡脚,形成人工陡边坡,易引起崩塌、滑坡的发生。

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堆土等,给斜坡增加荷载,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便失去平衡,发生崩塌、滑坡。

不适当地开垦农田,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有利于雨水等地表水渗入地下、软化岩土,也能诱发崩塌、滑坡。

●泥石流的特征及活动特点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因此,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区,其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仅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其活动特点是:高速、突发、周期复活、链生和群发性,其破坏方式有淤埋、冲毁、堵河阻水和弯道爬高、超高危害。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有哪些

崩塌前兆: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昆明日报 记者罗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