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建设中消失的老地名
以前的武成路 记者 江洋 摄
正义路 记者 刘筱庆 摄
同仁街 记者 周明佳 摄
历史学者吴葆璋说,一个城市的街道就像一本书,走在街道上便可以阅读这个城市。但如今,已无法阅读,因为消失了太多的地名。
尽管,目前还没有近十年来昆明消失了多少地名的确切统计,但老地名不断消失却是不争的事实。并非所有老地名都不需要改变,取一个更有代表意义的名字自然更好,然而,一些老地名镌刻着历史记忆、民俗传说,消失了,的确可惜。
记忆深处的名路
一些街道尽管已经消失,但是它的名字却深深地刻在了当地人的心中,如早已改为北京路的太和街。
“太和”一名的说法很多,其中之一是唐天宝年间太和城一战,唐势力退出滇池地区,南诏向东拓展,在今天的昆明主城建拓东城,仿太和城建制,为南诏东都,因此命名。
又如长春路,两年前,我曾采访的一位民政系统工作者,他依然脱口说出了早已在地图上消失的名字。“长春路名字很不错,一般人认为长春路的名字是因为昆明四季长春,其实是因为道观而命名的。”历史学家吴葆璋说,土生土长的道教自明代起在昆明迅速发展,“当时文庙旁边有长春观,这是道教的长春派,所以,该路就以道观名字命名。”
有老昆明人说,最刻骨铭心的改变就是武成路,尽管名字早已变为人民中路,但“武成”却像扎根于脑海中一般,让人无法割舍,就如在小西门附近的某KTV依旧称武成店一般。
“武成路在拆迁以前,商铺鳞次栉比,人气兴旺。”吴葆璋叹息。
武成路,东起华山西路,西到小西门,长850米,大小巷道32条,曾经是昆明市小巷子最多的一条路,历史可追溯到南诏时期,从明代洪武年间筑昆明城起就是昆明一条重要街道。从小西门出去,是当时昆明的水运码头篆塘,加之从滇西而来的马帮大部分也从小西门进城,武成路就成为了一条繁华的农商集中街道。即使是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带也是各种国营大楼,百货、副食商店、书店、小吃店等云集的地方。
而上世纪80年代始,武成路更是成为昆明最繁华的街道,原来临街住房几乎都成为了铺面,连小巷口都见缝插针地塞进两个小摊。
进入云南的洋人也看上了武成路,于是,武成路上便有了一个圣三一教堂。吴葆璋回忆,“过去是两层楼,很漂亮,在武成路上也是规模不小的建筑。”
关于武成路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有武庙,因武庙之门曰武成门而得名。另一说法则是此街原有武庙,还有城隍庙,“武成”乃武、城之合称。
或许是与名字有关,武成路上一直有着“武道精神”。
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成路上唐继尧的家里召开秘密会议,歃血为盟,发动重九起义,结束了云南的封建统治。
更早的,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在武成路上演了一段如荆轲刺秦王般的传奇。彼时,昆明的黔国公沐天波府中有一位叫做杨娥的女护卫,传说她容貌娇艳,武艺高强。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叛明投清,永历帝南逃,杨娥与丈夫被进献给永历皇帝做了御前护卫,然而历史大潮已无法逆转,这位忠于明王朝的侠女欲刺杀吴三桂。奈何吴的安保工作实在严密,于是杨娥便在平西王府附近的武成路上开了家酒馆。因其能干,酒馆生意日益兴隆,于是好美色的吴三桂迷上了貌美的杨娥,准备请杨娥进入王府,这是杨娥期盼已久的时刻,正待进府刺杀,奈何突然染疾身亡,给昆明人留下无限的惋惜和谜团。
诗人于坚在《老昆明的武成路》中这样祭奠这条路,“这条路如今已经消失了,连地名也没有保存下来。我是在这条街道上玩大的,这条街道藏着我作为一个诗人的基本词汇。过去我从未想到过它会永远消失,我指望的是像贺知章,尤利西斯那样流浪世界,九死一生归来,只是我变了,故乡依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但事情却是,独在他乡为异客,故乡消失了,我成为比故乡更长寿的现代怪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