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华丽转身:“南博效应”催生城市新形象
南博会,给世界打开了一扇发现昆明、认识昆明、了解昆明的窗口。2013年举办首届南博会至今,3年来,南博会给昆明发展带来的推动力越来越大,“南博效应”逐渐形成。
如今,南博会就像是一个支点,永久办会是一根杠杆,通过支点和杠杆的撬动,有力促进了昆明市容环境、生态环境和开放包容商业环境的提升改善,塑造着昆明市的城市新形象。
“擦亮”整座城市
3月20日,昆明市正式启动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
截至5月14日,在对城市重要区域环境卫生实施全天候保洁的同时,主城区累计冲洗道路5521万平方米,清洗交通护栏3509万米,清理城郊结合部卫生死角1563个,处置“门前三包”不落实行为12954起,整治占道经营或流动摊点38694起,规范店招店牌347块,拆除违规户外广告设施1152块,查处违法散发小广告行为1597起,清理覆盖小广告约11万余条,检查工地655家次,下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52份,查处违规渣土运输车辆482辆次。
这组简单的数据,体现的不仅是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更是城市环境的提升。而为环境提升带来契机的,正是南博会。
“南博会的举行对城市环境提出了高要求,为以良好城市形象迎接南博会,我们对市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才使得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周鑫鹏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经历了首届南博会至今的历次全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他用“跟着南博会的脚步‘擦亮’城市”来形容南博会给昆明城市环境提升带来的机遇。
“举办南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昆明市都会集中对市容市貌进行综合整治,开展清扫保洁等工作,并在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城市上下工夫,促使市容市貌得到有效改善。”昆明市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尹峻认为,更为清新的空气、更为清澈的河水、更加亮丽美观的城市夜景,比较能体现昆明市容市貌的改善。
一条条道路得到整治提升,一个个片区面貌得到改善,一个个小区环境得到提升,一汪汪河水变得清澈……3年,昆明市城市环境在不断变化;3年,昆明市环境整治的触角在不断延伸。
“从2013年首届南博会至今,市容环境从2D时代上升到了3D时代。”周鑫鹏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他说,这种上升体现在环境整治的范围不断扩大、整治的类别不断增加、整治的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在他的印象中,2013年首届南博会举办时,对市容环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城市道路、重点区域上。到去年,他的任务重了起来,因为老旧小区、农贸市场、背街背巷等被纳入综合整治的重点名单。周鑫鹏所在社区的居民刘青对此也深有感触,她说:“老旧小区小广告多是通病,去年开始社区工作人员和住户一起进行了集中清理,平时大家看到了也都会主动清理掉,现在看上去清爽多了。”一个简单的小例子,折射出社区环境之变,一个社区的变化,也是一个城市的缩影。
目前,迎南博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已进入最后的冲刺攻坚阶段。尹峻建议,昆明市要进一步构建长效的市容市貌管理机制,各县区和街道办事处,要在城市的背街背巷加大巡查力度,防止留下市容市貌管理死角。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市民热爱昆明、保护昆明、扮靓昆明的意识。周鑫鹏则相信,随着本届南博会的举办,昆明的城市环境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南博会的“馈赠”。
滇池边的一颗新“明珠”
家住国贸路的陈明每年南博会、昆交会期间都会到展馆“淘”些来自南亚、东南亚的商品。今年起,南博会要在新建的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以前从来没去过,环境怎么样?
带着这个疑问,陈明周末骑行到了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滇池、绿化、鲜花、湿地、慢行系统让他感觉这里的环境“高大上”。
本届南博会移师滇池之畔,昆明如何为市民和四海宾客奉上优良生态环境始终备受关注。
“如今滇池水环境好了,会展中心周边有了绿化带、品种丰富的鲜花、湿地、慢行系统、入滇景观河,形成了一道风景线。如果是前几年,很难想象昔日滇池边的小渔村上会‘长出’一座漂亮的建筑,周边会有如此怡人的景致。”经常到滇池边骑行的陈雄伟见证了这些变化。他说,滇池被称作“高原明珠”,那么会展中心就是滇池边形成的一颗新的“明珠”。
不难看出,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南博会的场馆,还有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大量的人气,更是对整个片区生态环境的提升和片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虾坝河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自虾坝河试通水以来,就被冠以“最美景观河”的美誉,事实上,除了最宽的河道和最全面的景观绿化以外,它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华丽转身。
虾坝河原属宝象河支流,是人工开挖的灌溉沟渠,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没有了水源而丧失自净功能,水质逐步变差。2012年底,滇池国际会展中心选址落户官渡区五甲片区,场馆位置正好位于老虾坝河、小清河河道,为配合项目建设,河流改道势在必行。去年12月,伴随着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周边配套工程的陆续推进,虾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开工。
如今,随着工程结束,虾坝河已成为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片区的一大景观亮点。根据规划设计,虾坝河景观除从结构上分为和谐家园、休闲乐园和三水田园以外,还设计了林中氧吧、河滨之风、林荫物语三个特色景观节点。白天是红绿掩映,而在夜里,河道的景观照明则将利用桥梁、河岸、建筑,营造多彩缤纷的水中倒影、反光灯景象。
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环湖东路等会展中心周边道路。据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展示环湖路一线的全新景观形象,通过统一设计、增植景观树、增加树木丰厚度、实施精细化管养等措施,更换了乔木、灌木和地被。南博会期间,市民和游客经过环湖东路时,将会看到滇朴、球花石楠、天竺桂、樱花、香樟、紫薇、迎春柳等各种树木和鲜花共同构成的“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景。
随着会展中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滇池沿岸的湿地也将迎来游客“爆发期”。截至目前,海东湿地(二、三期)、王官湿地和斗南湿地均已有了雏形,廊桥、水景、围栏等已建成,等待布置绿化景观。
预计年内,这些湿地将同原有的宝丰湿地、海东湿地(一期)、呈贡·滇池生态景观湿地“串联”在一起,形成长约7公里的滇池东岸生态景观带。
显然,南博会主会场移师滇池之畔,给这个片区、给昆明都带来了更多“福利”。
商业环境更开放更包容
2004年,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正式更名为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后的昆交会增设南亚馆,设20个展位;2007年,南亚馆更名为南亚国家商品展;2010年,商务部确定南亚国家商品展永久落户昆明;2012年,国务院批准将南亚国家商品展升格为中国—南亚博览会,从2013年起每年在昆明举办一届。
从最初的南亚馆,到即将举办的第三届南博会,从20个展位到今年的约6150个展位,展会规模越来越大,参展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展示内容也愈加丰富。
这是昆明对外开放程度和商业环境日益提升的见证。如今,通过南博会这扇通往东南亚、南亚经济的大门,昆明的商业环境也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
“昆明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通过南博会的举办,昆明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展示了友善友好的姿态,每一次南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的开展,都是昆明市在商业环境上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包容的契机。”尹峻说。
在已经连续两年来昆参加南博会的泰国商人沙拉旺眼中,近年来,昆明市容环境不断提升的同时,商业环境也越来越优质。“来昆明看中的不只是能够销售商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昆明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平的、开放的市场环境。”他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泰国商人来到昆明,并通过昆明这个门户走进其他更多中国城市。
事实上,昆明优质的商业软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企业家的到来。一组数据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撑,本届南博会不仅展位规模扩大了一倍左右,参展企业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来自境外及台港澳地区参展企业大幅增加,参展数量比率达到50%,国内已有25个省市区确认将派代表团参展参会。截至5月11日,已有23家世界500强企业、8家国内500强企业、18家国际知名企业、29家国内知名企业确认参展。
本届南博会还首次设立国际友城馆,并设置产品展销区和友城形象展示区。截至5月15日,昆明市的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已有日本藤泽、泰国清迈、法国沙托鲁、美国斯克耐克特迪、越南岘港、澳大利亚瓦加瓦加、韩国高阳等11个确认参加南博会,其中6个代表团为市长率队。
对此,有人分析称,南博会不仅是经贸交流的平台,更是将这种交流提升到更深层次,肩负着展示昆明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让昆明走出去的重任。同时,通过让更多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走进来”,进一步提升昆明对外开放程度,优化昆明的商业环境。
借着南博会的东风,昆明的城市环境和商业环境都在不断稳步提升。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品牌价值日益彰显,南博会正在形成聚集效应。这种效应在春城的持续延续,体现的正是一个盛会对一座城市新形象的影响和促进。(记者 贾献培)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