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匠人:城市进程的活记忆
又新皮革店已经在光华街开了30年。记者王绍芬/摄
手艺娴熟的老许制作一条手工皮带只需要十分钟。记者王绍芬/摄
“在科技、工业化已然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世界进步的支撑的时代,如果说文物古迹是鉴证和传承历史的物质载体,那么传承和发扬着各种手艺的匠人便是城市变迁的活体记忆。
“工匠精神”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时间成为两会热词,让许多长期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着实激动起来。“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三百六十行,不可避免地开始逐渐消失于生活中。有些人开始怀念起温暖的手作工艺,希望能重新找回那份由一双双枯瘦年迈的手抚摸打造而成的物件。
从这些老店老手艺人的身上,面对萧条的现状与时代潮流,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无奈,更看到了他们对传承手艺的喜爱和坚守。
传承技艺
在昆明老街做一条手工皮带
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里,皮革店、钟表店等古老的店面踪迹难寻,偶遇“又新皮革店”。低矮的两层木楼,木板泛着土灰色,不到10平米的店面泛着陈旧的色彩,与昆明市中心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店主老许,却是许多人慕名前来寻找的昆明匠人。
继承父业
少年时期的许师傅就已经能娴熟的制作各种皮具,但是,他并没有打算就此做一名匠人,而是做了一名矿山工人。在他18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到盈江县沾锡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后来他回到昆明,开始接手父亲的皮具店。
“又新皮革店”位于昆明颇有历史的光华街。主人许师傅今年已快70岁了,在这条街开店30多年。老许开店那会儿这条街只有两三家店,但沧海桑田,30多年来许师傅的店还在。“我从懂事的时候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皮具,原先做马鞍、皮箱,还会做枪包弹袋,现在这些皮具已无人问津。”
少年时期的许师傅就已经能娴熟的制作各种皮具,但是,他并没有打算就此做一名匠人,而是做了一名矿山工人。在他18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到盈江县沾锡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后来他回到昆明,开始接手父亲的皮具店。“刚回来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会做皮具这么长时间,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过渡。”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师傅逐渐爱上了皮具制作,并且一做就是大半生。
“我每天天亮不久就开始来到店里工作,直到太阳下山才回家吃饭。”30多年以来,老许兢兢业业的工作,他的店每天都是这条街上开得最早的。“我不知道今天会有谁来做皮带,万一我不来店里,那客人岂不是要白跑一趟。”老许说。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