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创客的新型“孵化”之道:资源共享+专业运营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那么,什么是新型的孵化模式,相比传统的孵化器有怎样的优势?众创空间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近日,记者通过采访昆明部分创业者,走访众创空间和相关政府部门,从中找到了答案。
一本彝绣笔记本“伴手礼”
带来的启示
当你走进长水机场商场,买走一本封面带有云南特色手工彝绣的笔记本时,惊喜之余可能不会想到,这样一个精美的“伴手礼”,是众创空间几位创业者共同合作的结晶。
2015年8月,金鼎众创空间在位于学府路的金鼎科技园成立,短短几个月内,有7家创业公司入驻众创空间,“纳苏”和“众创祯品”就是其中两家。
纳苏创意策划有限公司主打彝绣、扎染等云南特色传统手工产品,善于把手工绣品应用到包类、笔记本、家居用品上,云南传统手工技艺加上创意,让“纳苏”显得与众不同。“众创祯品”则是一家主打云南特色旅游“伴手礼”的O2O公司,在线上有微信商城,线下则在长水机场的“长兴集”商城有门店。
两家看似有些“不搭界”的公司入驻众创空间之后,很快发生了“碰撞”:“纳苏”的彝绣手工笔记本借助“众创祯品”的平台,登上了网上商城,进了机场实体店;而“众创祯品”旗下也添了一款“伴手礼”拳头产品。
纳苏创意策划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小姐介绍,入驻金鼎众创空间之前,纳苏还是一家“传统”企业,在楚雄大姚有加工基地,销售渠道主要通过企业定制和老客户互购。“我们进入众创空间,主要也是看中这个合作的平台,希望开展电子商务和其他渠道的业务。”王小姐说,众创空间不仅仅提供了办公场地、证照办理、物流和金融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和其他创业企业交流融合的空间,公司生产的彝绣笔记本顺利嫁接“众创祯品”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众创祯品”联合创始人郭晓峰对此也有相同的感受。郭晓峰说,公司起初着力做的是云南土特产,进入众创空间之后和纳苏做了跨界产品开发,市场反响很好。“云南有着多样性的文化,有太多的好产品,以往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很多产品没有走出去。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没有空间的概念,这是把云南好产品推出去的好时机。”郭晓峰说,在众创空间这个平台里,大家把自己擅长的产品带进来,经过思想的碰撞,就能发现新的创意和商业模式,“思想的交流和分享一定会产生活力,众创空间正是提供了创新的平台。”
新型孵化器怎么做?
资源共享+专业运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金鼎广告文化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一松分析说,新型孵化器相比传统的孵化器,一定要强调资源的分享交流,强调资本的推进,这样才是真正的众创、众包、众扶和众筹。资源的共享在于,众创空间的运营主体和入驻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企业和企业之间实现空间的共享和不同技能的共享。
以金鼎众创空间为例,目前入驻的7个创业团队的业务,多少都跟众创空间的运营方主业有关系。“创业者要找到合适成长的空间很重要,众创空间就是一个创业信息的交流平台。参加众创空间的一些活动,自己也可以组织活动和项目路演。把自己的项目和圈子里的人分享,通过市场的检验,不断修正自己的项目。”
此外是众创空间的专业化。李一松认为,众创空间的营运主体很关键,需要提供一系列服务和资源的对接,而不能成为空间租赁,“那就变成了一个联合办公的办公室。”李一松介绍,传统孵化器里做什么项目的团队都有,孵化器无法给所有的团队提供技术、人脉和资金的支撑,“现在的天使投资人和创投基金也是分圈子的,例如圈子细分到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餐饮,如果一个孵化器无法走专业化,那么资金也很难做到对接。”
据了解,目前云南省政府积极推动众创空间的建设,在全省评定了36家创业孵化载体为第一批省级众创空间。除了对认定的36家单位进行财政支持外,还将对众创空间给予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通过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风投投向众创空间,进行金融引导;通过帮助众创空间办理工商、税务、知识产权等服务,进行服务提升;通过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情报信息等载体免费或低价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通过聘请知名企业家,开通创业导师库等方式,进行人才扶持。这一套“组合拳”的打出,整合了科技资源服务众创,彰显了云南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心和魄力。
让项目对接市场
帮创业者找到“下家”
2015年12月11日,昆明市“创新驱动发展创业成就梦想”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对接会在高新区举行,会上共18个创业项目进行了路演,邀请多位科技专家、企业家、金融投资专家等创新创业导师和孵化基地、服务平台代表参加,部分在昆高校大学生代表现场参观学习。
在对接会上,由西南林大校团委推荐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特浓画坊”在路演中展示了自己的原创手绘工艺品,让大家眼前一亮。路演刚刚结束,就有企业主动找到该团队,希望进行合作。
特浓画坊创始人黄学兵介绍,该团队成员共有13人,全部是西南林大的大学生。2013年,黄学兵和同学一起在学校做手绘培训,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培训机构。“之后我们借助培训机构开发出了一些石绘、木绘、灯绘、手绘扇子等产品,一开始只是在身边的朋友之间销售,后来发现市场很好,开始专一做这个市场。”黄学兵说,有一次邮政局在学校摆点,他把自己的一套以云南风光为素材的手绘明信片给邮政局工作人员看,“他们看后觉得很好,一次性出了近万元买下了这套手绘作品的使用权。”
黄学兵说,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不少,但大多是“自娱自乐”,小范围推广,无法形成产品,更难对接市场。“我们的优势在于对产品的开发和创意,但对于市场的把控、营销模式和对团队管理确实经验不足,需要帮助。”通过项目对接会,黄学兵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和市场、资本实现最直接的对接。“业内的前辈和企业家经历丰富,我们面对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迎刃而解,但对我们来说就是制约发展的局限所在。”
看中特浓画坊的,是昆明千奇艺术空间的负责人鲍利辉,他也是市科技局认定的首批昆明市科技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梦想导师。鲍利辉说,看好特浓画坊的产品,第一在于它是本土的,第二它是原创的,而本土原创的产品往往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在大理一个创业园里有一位英国的手绘师,他画了大理古城的手绘图,5000元一张,有50个版,我收藏了,不但我收,很多人也在收藏。”鲍利辉举例说,一位进入秘境M60创意园区进行孵化的大学生,专门制作原创手工皮具,近日迎来了一个50万元的大订单。鲍利辉说,长期以来创业者和市场缺乏交集,如果这个团队能够进入孵化器,有创业导师扶持他们,帮他们找“下家”,那很快就能成,“对来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下家在哪里。”
社会参与创新创业
灵活多样建孵化平台
市科技局局长刘燕琨介绍,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后,昆明学习借鉴其他省市措施和做法,征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孵化器、政府部门等机构的意见,访谈了解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者代表的需求,征集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导师意见,于2015年6月18日出台了《昆明市发展科技众创空间推进创新梦想工程实施办法》。
随后,昆明市进行了首批创新创业梦想导师、孵化基地、服务平台的认定工作,发布了《关于认定首批昆明市科技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梦想导师、孵化基地、服务平台的通知》,认定了205人为首批昆明市科技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梦想导师。导师涵盖:农林牧渔、生物、医疗、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
在此基础上,科技局提出了科技创新梦想工程(既“3351”工程),自2015年起至2017年,要用3年时间在全市推荐认定300名以上创新导师、50个以上创新孵化基地和服务平台,至少要辅导培训1000家以上科技型的中小微企业。
刘燕琨说,大众创新创业,就要突出一个“众”字,新型孵化模式就是政府不要什么都来做,要发动社会的力量,调动全社会的激情来参与。其中创业导师是引导万众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梦想导师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带头人,他们在自己的行业领域都是拔尖的人才,他们的经验和资源可以分享到创业者身上,导师中还有很多是企业家,而企业是创新的主力,也最需要创新的人才。”
刘燕琨表示,新型的孵化平台相比传统的孵化器应该是非常灵活多样的,可以是一个企业就做众创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社区。只要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企业的注册、法律的支持、知识产权的申报、资本的对接、技术项目的寻找,就可以是一个孵化器,“新型孵化模式应该实现分层次指导、分类布局,更接地气、点多面广,辐射到各个县区、学校乃至社区,真正实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