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公共资源交易迈入电子化时代 以技术保障制度 最大程度开放市场
密封打印的评标专家名单。
进入评标室检查严格。
曾几何时,对于公共资源招投标,无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都会感叹一句“水太深”。没有所谓的门子路子,单凭资质,大抵不敢轻易涉足。昆明招投标市场运行10余年,监管体制运行机制数次改革,目的都是为了信息公开、交易公平、预防贪腐。
2012年底,昆明市政府着手建设市县两级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系统,今年3月正式上线运行:涉及区域包括昆明一市八县;覆盖全市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国有资产产权、特许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等六大领域;可满足堪察、设计、施工、监理、环评、水保、矿压等专业,从项目立项审批到进入交易、成交、履约均可通过平台实现。
至此,在昆明,参与公共资源招投标,再不用担心任何壁垒:只要资质符合招标公告规定的条件,投标者轻点鼠标就可下载标书报名竞标;再也不会摸不清门路:所有流程均为电子化系统固定设置,避免了人情因素干扰。
以技术手段保障公共资源交易的市场开放,进一步将权力锁进笼子里,最大程度实现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昆明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在全国首屈一指。
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改革,成为今年昆明市委确定的20项重点改革事项之一。9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将昆明和深圳列入国家电子招标投标“创新试点示范城市”。以此为契机,昆明将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改革和电子化招投标系统的提升,争取明年成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招投标创新示范城市。
技术当靠山
制度硬起来
去年11月,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办曾接到投标人投诉,称因为招标代理机构的刁难,没有报上名。而招标代理机构则辨称,“报名有三天时间,但刚好投标人来购买招标文件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出去了。”招标代理到底是不是故意崴人?难以判断。
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均为法定的资格审查方式,全国一些城市采取投标人资格预审制度,昆明采取资格后审制度,凡具备招标文件规定资质的潜在投标人,均允许参与投标。这项旨在鼓励符合投标条件的潜在投标人充分竞争,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缺乏手段保障,只能靠监管机构,监管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招标代理机构被某个投标人收买了,就有可能冒着风险,在招标文件上设置各种门槛,在报名阶段把竞争对手排挤出去,或是泄露投标者的信息,背后做手脚。虽然有规定要求招标代理机构不能泄露投标人相关信息,但是这一行做久了,都是熟面孔,一看谁来买招标文件,大抵心里有数。”一位业内人士说,一些招标代理轻车熟路,堪称“职业操盘手”。
这些业内潜规则,随着电子化交易的施行,很难再寻操作空间。
招标文件编制 只能做填空
以规范化遏制人为设置壁垒
投标企业何种工程设备,会放入带星号的废标条款——外行根本看不出。招标文件编制中这些小伎俩,其实就是人为设置的壁垒,潜在投标人稍有疏忽,就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失去参与投标的机会,过去有不少投标人掉进这样的“陷阱”,吃了哑吧亏。
在电子化平台上,想为某个特定对象量身打造招标文件,是不可能的。为了配合电子化平台的建设,市发改委和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办牵头协调,与市住建局、市交运局、市水务局、市财政局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制定了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的范本,并联合行文下发执行。电子化平台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招标文件的规范化,并自动实现对招标文件固定内容的锁定功能,也就是说,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只需按照要求填空即可,系统自动来生成符合评标系统要求技术标招标文件。
招标代理在范本的基础上编制完招标文件后,上传到归口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招标文件是否有排他性,不合理性,与政策法规不相符合的地方等进行审查。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对招标人提交的招标文件进行备案,通过系统推送到市交易中心,并通过网站发布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公开招标信息之后,有竞标意向的投标人可以通过一个类似u盘的数字证书(CA)登陆到平台,把招标文件下载下来。整个过程完全按照既定流程来完成。
报名截止时间到,招标就终止报名。此时,平台会反馈一个数据给招标方,告之报名是否满足法定人数,不满足的话,代理就可以重新发布公告。系统提供给代理机构的信息,仅仅是报名数是否达到法定标准,不会提供任何报名者的信息,也不会提供具体的报名数量。
从招标文件报件到交易,整个过程,系统操作的工作日志将全部记录在案,对何时报件到主管部门、(机器名和网卡MAC地址)做的审核操作(新增、修改或者删除等等),都准确的记录明细,保证系统数据的可追溯性。这就方便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招标过程进行管理,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也可通过系统的监督通道,对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监察对象实行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