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二产应转新产业不冒烟 还更赚钱
“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这是近些年来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经济结构调整的常态辞令。昆明市带着“十一五”末,也就是2010年的5.8∶45.2∶49的三产结构进入了“十二五”,2013年这一结构变成了5.1∶45∶49.9。
“这源自经济大环境不景气造成二产萎缩导致的结果。”参与“十三五”昆明市经济结构调整对策研究的上海英友咨询公司研究总监卢峰峰如是说。在她看来,经济结构调整不是一个简单的三产比例,而是如何依据昆明实情,将产业推向价值链上游,其中的产业主要是工业。
无论是已经作古了的“十一五”,还是即将开启的“十三五”,昆明发展依旧难以摆脱靠投资来驱动的巢臼,而近年来有40%多的投资不断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在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如何将投资引向产业,将成为昆明市“十三五”“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必须攻克的堡垒。
昆明重工业有待转型为更环保的新型产业。记者 杨映波 摄
昆明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
从历史发展来看,昆明工业也曾有过辉煌的历程。昆明近代工业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迎来的发展春天,一大批内地工厂迁到昆明,相继建立了中央机器厂、炼铜厂、兵工厂、卷烟厂等企业,兴盛一时。抗战胜利后,随着工厂内迁,工业又骤然萎缩。
1979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昆明市工业才又迎来了长足发展。200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8%,工业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0.2%。
就在“九五”末期,由于工业改革没有跟上市场经济进程,加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昆明工业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昆明市工业增速在1998年出现较大回落。也就在这个时期,春花自行车、兰花冰箱、山茶电视机、白玫洗衣机、茶花汽车被喻为昆明工业的“五朵金花”相继香消玉殒。“十五”期间,昆明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烟草、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保持良好发展。进入“十一五”,伴随着国家的跨越式发展,以及4万亿的刺激,昆明市工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轰轰烈烈势头。据《2011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一五’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达70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13.3亿元,是‘十五’的3.6倍。”
从三产结构来看,在“十一五”结束的2010年,昆明市第二产业占比为45.2%。在卢峰峰看来,由于之前昆明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其有见效快的属性,导致了一下就拉高在三个产业中的整体比例。2013年是“十二五”的第三个年头,三产结构调整为5.1∶45∶49.9,和2010年的5.8∶45.2∶49相比,工业的占比有所萎缩。卢峰峰将其原因归结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以及受产能过剩的影响,直接导致工业萎缩。
产业调整应走新型制造业道路
作为“十三五”昆明市经济结构调整对策研究者,卢峰峰在谈及整个结构的时候坦言:这项课题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三产结构预期目标,而是结合昆明市这些年的经济结构,在新的产业布局中重视价值链上游的发展。
她在论述这个问题时,引入了一个比喻:这就像在文山州,为什么很多人选择种植价值每公斤在百元以上的三七,而不是去种几元一公斤的四季豆。作为“十三五”的昆明也应该多种“三七”,而非“四季豆”。
从近些年来昆明市工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四季豆”确实不少。“六五”期间,昆明把日用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此后,重工业则保持着强势。云铜、昆钢、云天化等大企业一直是当地经济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