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11月6日,北京市民在讶异中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一拨人带着相机走进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美丽的雪景和刚开幕的“中华民居——北京四合院”展让他们宁愿冒着严寒也要一睹为快。据悉,2015年初至今,约10万人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参观。在全国其他地区,不管天气和季节如何变幻,城市的博物馆里精美的展陈和不间断的活动让人们在此驻足。
“十二五”期间,为推动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价值,全国文物系统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改革创新管理手段和科技水平,在博物馆、文保科研基地建设、文博人才培养方面均突破预定指标。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文保经费投入逐年增加,重大文物工程有序推进,《博物馆条例》公布施行,以文物保护、博物馆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升温,文物博物馆事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
家底有据可查
保护有法可依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76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为廓清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2012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截至目前,普查文物认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初步估计,我国可移动文物超过5000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超过300万件。红河哈尼梯田、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土司遗址等申遗成功,我国以48项世界遗产的总数稳居世界第二。
在法治建设方面,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体现了党中央“简政放权”的执政理念,降低了文物商店和拍卖企业的准入门槛,为民间文物收藏的交流交易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3月,我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博物馆发展职能和制度;《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文物违法行为举报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出台,为建成全面覆盖、协调配套、科学合理、实施有力的中国特色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提供了保障。
在改革深化发展过程中,文保工作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挑战。为确保文物安全,执法部门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领域狠下工夫,通过卫星遥感和舆情监测获取案件线索,集中治理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火灾多发现象,通过督办典型违法案件,侦破了辽宁省朝阳市“11·26”红山文化遗址盗掘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平武报恩寺建设控制地带内违法建设案、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城隍庙遭擅自迁移拆除案等情节严重的大案、要案,减少了文物损失。
文保投入不断加大
重点工程扎实推进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物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不断加大对文物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从2010年的10亿多元增至2015年的近80亿元,5年累计投入320亿元,保障了我国文物事业发展。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一批重要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成为保护对象;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在全国选取了270个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统筹推进其在遗产保护、民生改善、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考古研究船的建造、重点海域专项调查、重要沉船和水下遗址抢救性保护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构建起国家主导、以沿海海域为主、适当兼顾内陆水域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三峡、南水北调等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承德避暑山庄、西藏和新疆等地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实施;中柬合作吴哥窟保护项目、中肯合作考古项目等对外交流工作亮点频现,受到好评。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投入资金6亿多元用于抗战文物保护修缮、展示提升和规划编制。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阜新万人坑等修缮开放,有助于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历史。
盘活文物资源
文博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451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28家,免费开放博物馆总数达到3717个。基本形成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进一步完善,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广大文物工作者在坚持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探索文物合理利用的途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这5年,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建设成效显著,仅2014年就有15个省区市的150多家国有和民办博物馆参与,挖掘教育课程和体验项目1000余项,实施教育活动3000余场次,惠及中小学生134万余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博物馆成为了解历史、培养兴趣的社会课堂;“复兴之路”“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丝绸之路’特展”“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等展览广受欢迎;智慧博物馆建设,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在历史中轻松游历;博物馆衍生产品开发成为特色,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独有贡献。(记者李雪)
编辑:文丽荣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