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6旬老汉自制旱船找回儿时的元宵节记忆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对于现在的都市人而言,其所蕴含的亲情、团圆和温暖,尤为珍贵。对于元宵节,你了解多少?传统的元宵节又会做些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萧寒。而就在昨天,合肥的很多小区都挂起了灯笼,不少社区还举办了非常有特色的元宵节主题活动。让我们一起忆古观今,“品味”佳节。
忆古
过去除了吃汤圆
还吃“试灯粑粑”
元宵又叫汤圆,正月十五吃汤圆,是最为传统的元宵节习俗,寓意着团团圆圆。起初汤圆是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
而以往合肥民间欢度元宵节,通常从正月十三晚上就开始了。这一天,因为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所以也俗称为“试灯节”。早起,家家户户兴吃糯米面制作的饼子,俗称“试灯粑粑”。有一种做法是用上等的粳米为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在石头做成的口径60厘米左右的对窝里,用对嘴约15公斤的石榔头一锤一锤舂成粉状,再用筛箩过筛,如此反复,直至所有的米被舂成细细的米粉才能收工。
观今
元宵形状做法
如今多种多样
元宵节当天吃汤圆的风俗保留到了今天,但现在汤圆的种类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黑芝麻汤圆外,还有水果汤圆、水晶汤圆,甚至是燕窝汤圆等,有的价格也不菲。如今做粑粑的家庭则少了许多,不过有些老人仍会做上一些,但再也不用费力地用榔头舂了,糯米面可以让粑粑的制作变得简单易行,或蒸或炸,全凭喜好。
如今,在孩子们的心里,元宵的形状也不一定就是圆形的。3月4日下午,在锦绣社区湖滨花园酒店,就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做元宵活动。参加活动的都是辖区五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开动自己的脑筋,制作自己心中的元宵。
王蒙蒙今年4岁,她要把元宵做成一个喜羊羊的模样。一会用手揉,一会认真的捏,她做起来相当用心。做好的元宵,造型各异。大太阳,爱心,小城堡……吃着自己做的元宵,大家觉得很有味道。
忆古
古时元宵节当夜
家家户户都挂花灯
古时元宵节当夜,家家户户都会挂上花灯。那时候,灯笼多为自制,多用竹木、绫绢、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而猜灯谜又称打灯谜,人们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别人猜,增添节日气氛。
观今
小区挂起“环保灯笼”
灯谜还有“合肥元素”
如今,以家庭为单位做花灯的已不多见,在材质和造型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材料多以塑胶、玻璃纸、亚克力为主,甚至连废弃纸盒、铝罐等都可以做材料,废物利用,让花灯制作变得更环保。昨天,在汇林园的广场,一个个造型各异的灯笼就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这些灯笼都是居民自制的环保灯笼,使用的都是一些如旧饮料瓶、废塑料罐、旧盒子等材料。其中一个小猪模样的灯笼,就是王女士用家里不用的包装盒制作而成。
元宵节猜灯谜的活动延续至今,但在今天,谜语的范畴也有所扩大,从字谜到歇后语甚至脑筋急转弯,都包含其中。“上班时间不能坐?”“嗯,不能坐,就得站着;而上班就是工作。”“哈哈!我猜到了,这个谜面的谜底是‘工作站’。” “‘户户风光如颐和’,这不就是社区的名字,家家景园嘛!”3月3日下午,一场“猜灯谜 迎元宵”活动在五里墩家家景园社区上演,这些灯谜的谜面都和合肥、社区工作有关系,用居民的话说,这些灯谜“特别接地气”。
忆古
踩高跷、划旱船
每到元宵节很常见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而旱船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汉族民间舞蹈,划旱船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
观今
合肥6旬老汉用废弃装潢材料做旱船
如今,踩高跷、划旱船已不多见,会这种传统技艺的人也十分有限。3月4日下午,在经开区翠微广场,一场由居民们自己筹办的社区民俗表演正在热闹地举行,其中,划旱船最吸引大家的目光。据了解,这个旱船是66岁的居民刘昌俊自制而成,一共耗时两个月。“我们小时候元宵节都会有旱船表演,但现在很少了。我就凭着自己的印象,做出来了一只旱船,想让大家再感受下传统文化的魅力。”
“旱船的木头骨架,我是拿人家丢弃的装潢材料做的,而其他的比如布面、彩花等,有些是饭店做活动后剩下的,有些是人家办婚礼之后扔掉的。”刘昌俊说。为了表演,居民们还自创了一首歌颂生活的曲子,配着旱船的摇曳,唱了起来。
迎紫姑、走百病 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相传,紫姑是一个善良漂亮的女子,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却被别人所妒,冤死在厕所中,后来被封为厕神,在元宵节的夜里,人们会用稻草扎成紫姑的模型来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而所谓“走百病”,即妇女们会成群结队地出去走走,或到桥边,或到城门墙处摸钉求子,到了晚上再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经历寒冬之后,老人们也会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轻。如今,这些老做法,已经渐渐被人所忘记。(记者 孙友杰 张琳琳/文 苏一凡/摄 通讯员 汤庆菊 杜鹃 蔡玉颖 黄方 孙剑霞 许建军 朱茜)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