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同胞增收近万元!退牧还草,绿了山富了民

11.08.2020  21:31

  云南网讯(记者 秦黛玥 通讯员 杨洪程)蓝天白云、水丰茂、牛羊遍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锅底塘、华怎迪两个彝族山寨的彝族群众,眼下趁着好时光忙生产。与往年不一样,彝族群众一手忙着薅锄中药材,一手忙种草。

彝族群众在自己的草山上种草还能增加经济收入 杨洪程 摄

  是的,种草。这种以前在当地百姓眼中“喂牛马的不值钱东西”,如今却成了能销售能为农户增收的“小金草”。8月2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锅底塘、华怎迪410名彝族群众集中在锅底塘村子背后的山坡上种草。“种树年年种,种草头一回。”种草项目负责人之一的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沙玉国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不禁感慨:“我们在自己放牧的地方种草,还能赚到钱。你说开心不开心!

  在种草的农户中,彝族汉子沙德军脸上的笑容和他流淌的汗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沙德军是锅底塘一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去年,他外出务工增加了经济收入,摘掉了贫困帽子。今年,受疫情影响,到现在他还没有找到外出务工岗位。正发愁没有收入的他却在“家门口”的退牧还草项目上找到了新的“生财之道”——种草。

草种、化肥二次搬运。杨洪程 摄

  “政府在我们家门口实施退牧还草项目,我们一家四口人参加种草,每人每天120元,到现在,干了47天了,预计还要干上6天时间。大概算一下,我们家光是这项收入就达到13000多元。加上中药材和养牛养羊和生态护林员的收入,我们家的收入要比去年增加9100多元。”沙德军心里这笔账明明白白,这也让他更加干劲十足。

  锅底塘一组组长沙玉忠告诉记者,解放前,当地的彝族只能种点玉米和土豆度日,当时还保留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所以在当地流行着“彝族搬家刀耕火种富三年”的说法。然而,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破坏很大。现在当地政府实施的退牧还草项目,不仅保持了当地的绿水青山,还为彝族同胞找到了增收的“路子”。

退牧还草,牧草丰茂。杨洪程 摄

  “我们锅底塘、华怎迪这些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现在,我们这里通了电、通了公路,通了移动电话,通了广播电视,有了致富产业,教育医疗有了保障,从砍树人变成了生态护林员,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安逸了,我今年64岁了,真的还想再活100年。”沙玉忠的话里满是喜悦。

  退牧还草造就了山清水秀产业兴旺的彝家山寨:一条清幽幽的小河水从锅底塘、华怎迪村子中间流过,流进腊普河注入金沙江,沿岸青山环抱,绿草绵延。

  上午11时许,维西县林草局副局长剑锋来到施工现场与工程监理人员认真检查工程质量。工程监理小和说:“彝族群众对种草项目很重视、很支持,干劲很大。他们严格按照工程技术操作规范施工,质量很好。社里制定了村规民约,禁牧期内不允许放牲口,群众自觉遵守,保证了退牧还草工程质量,实现了增绿目标。

喃剑锋跟彝族群众一起商谈进一步搞好生态建设的办法。杨洪程 摄

  “畜牧业是我们家经济主要来源。这样的项目太好了,在我们的草山上种草还能赚到钱,这样的好事情你说哪里找。”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沙玉龙握住喃剑锋的手说。

  喃剑锋对彝族群众说:“沙玉龙高兴,大家也高兴,我也高兴。说明党的政策深得民心。畜牧业是锅底塘、华怎迪的支柱产业,退牧还草就是为了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大家种草大家受益,大家的草山大家管理,大家共享。

群众积极投身退牧还草工程 杨洪程 摄

  退牧还草不仅修复和保护了草山生态,还增加了彝族群众的经济收入,大家岂能不高兴!

  据了解,维西县保和镇永春村锅底塘、华怎迪退牧还草项目总面积25879亩,用工达到12000个,每个工日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