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东川李子沟村用旅游“啃”动贫困
扶贫旅游开发项目让李子沟村村民住上新房。
向村民发放鹅苗带动村民“燎原”致富。 记者王俊星摄
今年的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其中提到,要创新推进扶贫开发。
创新背后有改革动力。在受访专家看来,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能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在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的同时,通过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致富地方百姓。
作为一项新的富民课题,今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遴选,包括东川区铜都街道李子沟村、“两区”转龙镇恩祖村在内的云南20个村入选2015年旅游扶贫试点村,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扶贫富民中的突出作用,以改善乡村环境为基础,以培育旅游产业为重点,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跻身国家旅游扶贫试点的李子沟村,凭借什么旅游资源特色,得以进入国家视野?当地农民对此有什么想法和期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也在考量着当局者的智慧。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搞旅游?那不是富裕人的闲事吗?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农民市场意识淡薄,认为旅游就是富人经济。可东川区铜都街道李子沟村委会主任苏亚江并不这么想,几个月前,村委会就已经开始筹谋下月举办的开花洋芋节了。
每到八九月新洋芋成熟的季节,李子沟村都要接待上万人次。“洋芋籽刚刚播种下去,大部分洋芋就被预订了,发到北京、上海。剩下不多的,村民不用辛苦背到城里卖,都是城里人跑到我们山沟里买!”
其实,除了洋芋丰收在望,小小的李子沟村一年比一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外,让苏亚江更加欣喜的是,今年5月前公布的一份名单——东川区铜都街道李子沟村入选首批旅游扶贫试点村。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旅游“啃”动贫困的前沿阵地。
近日,趁着雨季难得的晴天,一排排带着浓郁民族建筑风格的新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这也是李子沟建村以来最大的工程。
为了建新居,村里拿出了最好的“风水宝地”:站在房前,低头看东川城,抬头看大、小牯牛山。新建的房子共有11户,独门独院,飞檐小青瓦的屋顶、白墙上装饰着彝族图腾,每户3室1厅,外加一个厨房和卫生间,采用轻型材料,抗9级地震。如此美观扎实的房子,和村民现在居住的土坯房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房子并非村民自住,而是集农家特色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农民旅游新村。每户造价15万元左右,除了政府各项资金补贴,每户村民还要自筹6万元,这对于年收入几千元的村民来说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农民新村前景如何?是什么让村民敢大胆投资?
村委会五组小组长张德金早就算好了账:一间房按70元一天出租,如果3间都租出去,一天收入就有210元,周末应该都能住满,这样一个月下来也有近千元收入。“保守估计,算上洋芋收获的旺季,一年收入两三万元应该不成问题。”正是有了这样的自信,经济不富裕的张德金还是东拼西凑凑足了6万元。
张德金的信息不是空穴来风。苏亚江说,客源应该不成问题。李子沟村是独具特色的彝族村寨,地处乌蒙山脉巅峰牯牛山景区,距离主城区15公里,道路为混凝土通村便道,每年举办的开花洋芋节,已成为昆明小有名气的旅游休闲品牌,当地乡村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等新村投入使用后,我们还会联系专业公司对村民进行礼仪、餐饮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接待能力,让游客不仅留下来,还吃得香、住得好。”
面条、洋芋、张丰毅曾是东川民间广泛流传的“东川三宝”,而东川洋芋又以李子沟的“开花洋芋”最为稀奇。但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产业结构单一、功能简单、产业链条短的无奈。
顾名思义,李子在李子沟的历史比洋芋长得多。今年67岁的张保忠说:“我小时候李子沟漫山遍野都是野生李子树,李子酸甜适中,可好吃了,只是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村民把野生李子树都挖了,种上了洋芋、苞谷。”
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村委会班子经过研究后认为:仅靠洋芋来支撑全村旅游显然不够。需要依靠农业发展优势的同时,伸长二三产业“短腿”,提高旅游扶贫的总体效益。
村委会首先想到了种植经济作物,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贫困面貌。多年来,村民习惯了种玉米、洋芋,种其他的?他们压根想都没想过:“这几年洋芋正卖得上价,为什么不继续种洋芋?”一遍思想工作做下来,苏亚江感受到,落后的其实是人们的思想。
于是,李子沟村委会到处筹钱,把村干部、党代表、村民代表派到产业结构调整成功、旅游发展成熟的海南考察学习。
反复做工作后,涌现出头几个“吃螃蟹”的村民。去年,一位姓段的村民把自家地里苞谷全部换成了嫁接的李子苗木,经过一年的精心种植,李子树长得郁郁葱葱,按现在的长势来看,明年就可以挂果,带来经济效益。现在放眼李子沟,会看到千顷雪白的李子花。改种李子经济果林,折射出的是李子沟村转变产业结构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