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老麦山葵变“黄金”农民走上致富路
“清早出门进林子,遍脚底下是金子……”近日,走进老麦乡茨桶村的山葵种植基地,只见此起彼伏的坡地间一片翠绿,村民们手持镰刀一边忙着采摘山葵叶,一边乐呵呵地哼着小曲儿。
自去年以来,老麦乡利用地缘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山葵种植产业,而今这小小的“绿色黄金”已成为当地人增收致富的一大法宝。
试种山葵 初见成效
“过去,我们这里的农民种地仅能糊口,自家砍柴来煮饭,再喂头猪赚点零花钱。”茨桶村支书王宪珍告诉笔者,山地占茨桶村全域的80%以上,峰峦重叠,沟深谷窄的地貌让全村人均仅半亩耕地,长期以来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慢,农民收入少得可怜。穷则思变,老麦乡近年来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14年11月,该乡组织全乡的县、乡人大代表、各村干部、种植产业大户前往隆阳区杨柳乡考察学习,被当地种植的一种名为山葵的香辛类经济作物深深吸引。
山葵,又被称为日本芥末或芥辣,不仅是日式料理的必需之物,也常见于国内的餐桌之上。由于其种植条件要求阴冷、潮湿,所以特别适宜山地种植。在初步了解了山葵的种植气候环境条件、技术及发展前景后,最终确定在该乡茨桶村海拔1800米左右的山地试种。于是,该村监委会主任、优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国争随即又带领有意向发展山葵的20余户农户7次前往杨柳乡和山葵公司学习种植技术经验。
杨国争告诉笔者,考虑到山葵种植条件要求非常苛刻,而山区农户普遍缺乏相关技术,老麦乡积极招商引资,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山葵进行规模种植,农户则进场务工,赚取劳务收入。
“今年我们村试种的山葵长势喜人,目前全村已有山葵150亩。”杨国争说。
双赢模式 甜头颇大
“下雨了,大家快点,先挑大点的叶子采摘!”笔者刚进山葵基地不久,便下起了沥沥细雨,杨国争忙着指挥村民加快采摘。基地旁公路边,来自保山板桥山葵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王忠仁一边忙着验货,一边乐呵呵地说“老麦的山葵品质确实好,我们公司打算以后长期订购。”
“下雨也不怕,只要有钱赚。”茨桶村62岁村民段学兰告诉笔者,如今像她这样的留守老人,既能种庄稼,又可以领土地租赁费,一年下来还能在基地上轻松挣一万多元务工费。
“种山葵是农户和企业双赢的好事。”老麦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李荣华告诉笔者,该乡种植的山葵主要出口日本,通过土地流转,壮大集体经济的方式,由种植大户杨国争在茨桶村牵头进行山葵试种。据估算,一亩山葵从栽种到收获需18个月,叶柄可采收三季,每季产值每亩为0.45万元,每亩产值能达到1.8至2万元,150亩产值将达到300万元,每亩纯收入可达到0.6万元。山葵根茎可以制成山葵酱等佐料,叶柄可制成别有风味的腌菜,叶子可以用来煮汤、油炸或素炒。按此推算,每亩山葵经过企业深加工后,产值可达数万元。
链式发展 前景看好
正是看到了山葵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老麦乡准备立足丰富的山地资源,做大山葵文章,延长其产业链。
今年1月,保山板桥山葵责任有限公司和农户正式签合同并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三方深度合作,全面推动山葵发展。今年以来,该公司下派技术人员到该乡在山葵品种繁育、栽培上为农户提供了7次技术指导培训;而施甸县、老麦乡两级政府将山葵产业发展纳入扶贫规划盘子,今后将改善山葵基地道路、水池等基础设施。
据介绍,预计未来五年,老麦乡山葵种植基地将辐射全乡7个村,种植山葵1500亩,届时山葵基地年产值将达2400万元。同时,将充分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就业,可解决2000人的务工,以此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让广大群众不断增加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