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永福村:小蚕桑里有大财富

10.08.2015  12:35

  “今年上半年我们村已经卖了两拨蚕茧,收入近300万元。”7月29日,在蒙蒙细雨中,施甸县由旺镇永福村一望无际的桑树,显得愈发碧绿。永福村党总支书记张自明说,经过15年的大力推广,蚕桑产业真正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永福村辖10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765户3205人,耕地面积2289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庄,人均耕地仅0.72亩。

  永福村种桑养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桑树面积一度发展到400多亩,80年代初开始,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包产到户后,由于没有龙头带动,蚕茧价格上不去,村民收获的蚕茧卖不出去,种植多年的桑树被拔起,改种水稻、包谷等农作物,到2000年时,仅剩下22.9亩老桑园。”张自明说,2000年11月,施甸县决定恢复发展蚕桑产业,把永福村作为全县蚕桑产业样板村来抓,把蚕桑产业列为发展农村经济,作为调结构、转方式、助农富的骨干产业来抓。

  “又要大规模种桑养蚕,收的蚕茧卖给谁?”一开始,村民顾虑重重。因为曾经拿着蚕茧却找不到销路的教训实在惨痛,村委会发下去的桑苗被村民扔出来,组织力量把桑苗种下去又被村民拔出来。“做了2个多月的工作,2001年仅种下300多亩桑苗。”张自明说。

  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永福村当年蚕茧销路良好,2003年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的入驻,更是给发展蚕桑产业的农户吃下了定心丸。“公司有最低收购价保护,村民的蚕茧不愁销路。”张自明说。两年后,原来抵触发展蚕桑的村民开始主动购买桑苗,要求发展蚕桑产业。

  永福村水碓一组的村民李秋阳,在2001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植了4亩桑树,如今,他不但把自家10亩田地全部发展蚕桑,而且又流转了邻居的4亩田地来种桑养蚕,今年上半年共收入4万多元。

  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永福村已经有4户村民发展了蚕丝加工行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蚕茧附加值。上潘小组村民杨光武,购置了两台蚕丝机和一台蚕丝被加工机床,每年加工销售蚕丝被1000床左右,产值达80多万元。

  政府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种桑养蚕技术培训,是推动永福村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驾马车”。“三驾马车”的联动,有力保障了永福村蚕茧的销路,提高了村民种桑养蚕技术,改良了桑蚕品种,蚕茧的产量、质量、效益明显增加,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张自明算了一笔账,一亩桑树一年能养殖4张蚕,每张蚕可产蚕茧40公斤,按目前收购价计算,一亩桑园的收益在6000元左右,除去成本纯收入至少5000元,是种植包谷或水稻收益的6倍。

  2014年,永福村种植桑树面积达16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3%,养蚕量占全市的4.4%,占全县的15%,年养蚕3550张,实现产值560万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1900元。

  本报记者 朱金磊

  通讯员 郭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