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十二五”旅游总收入翻4倍
近年来,施甸县坚持“自然为本、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理念,围绕打造“山映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城在林中、家在湖畔、十里荷塘、鸟语花香”的“水墨施甸•秘汤胜地”,用世界的眼光谋划旅游产业,倾力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养生养老、文化体验旅游度假目的地。把旅游与生态、农业、城镇、文化、温泉体验、康体养老等产业融为一体,走复合型发展路子,规划设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宣传推介齐头并进,该县旅游从“一张白纸”变成保山旅游转型升级的典范,旅游已逐步成为施甸县新的经济增长极。
聘请美国闻泰极公司高水平编制怒江大峡谷旅游开发、文化长廊、水墨古村、千亩温泉文化广场、帐篷酒店、惠通桥-滇缅路二战纪念馆、木老元和摆榔旅游等规划。聘请上海同济大学高起点编制县城和姚关城乡一体化规划,将城市作为最大的旅游项目和第一旅游景区来谋划建设。
强化旅游项目招商活动,相继引进文山州焱龙房地产公司协议投资31亿元建设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开发项目,云南鸿曦集团协议投资10亿元建设温泉契丹古镇,云南万家欢食品集团协议投资8亿元建设万亩观光特色水果产业园项目等一批大项目,推动旅游景点建设,带动全县旅游业迅速发展。
目旅游最大的生命力支撑就是生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政绩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了城镇上山规划区坟墓搬迁,按照做成文物、打造景点的思路,建成集生态花园、森林公园、丧葬文化示范园“三园一体”的新型墓园。加强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实施了施甸河美化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杨善洲文化、邓子龙靖边文化、契丹文化、温泉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品牌,植入文化元素,讲好施甸故事。全国性契丹文化研讨会和滇西抗战纪念座谈会先后在该县召开,电影《杨善洲》,电视剧《杨善洲》,纪录片《契丹流痕》、《怒江作证》、微电影《笙声不息》,MV《施韵甸美》、《荷美》的拍摄制作,一批宣传施甸的文学专著的相继出版,施甸知名度和美誉度骤升。
“十二五”期间,施甸县累计接待游客162.6万人次,实现收入8.3亿元。年接待游客人次从2010年的21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45万人次,增加了24万人次,实现翻番,旅游总收入从2010年的0.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5亿元,增加了1.9亿元,翻了4倍。前,已在仁和、县城、姚关先后打出4口温泉,水温高、流量大,富含硒和镭元素;东山文化长廊和万家欢万亩观光特色水果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建设;温泉契丹古镇、水墨古村、姚关省级旅游小镇、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开发强力推进,怒江峡谷佛泉小镇体验区投入运行;喜路达四星级酒店建成运营;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三馆”和契丹文化广场建设接近尾声;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等重点工程有力推进,彰显城市特色的兰溪公园、惠民公园等精品工程启动实施;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顺利推进,善洲林场国家3A级景区创建通过省级评审。
以旅游发展为主线,按照一盘棋的思路谋划产业发展和学校、医院、交通、水利等设施建设,把旅游元素融入每一个节点。城镇做足“绿”、做活“水”、做美“景”、做特“文”,让文化融入城镇,让城镇融入自然,让旅游与城镇建设互动发展;农业产业围绕转型升级,结合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依托万家欢等龙头企业,建设高效农业精品庄园、生态旅游园和休闲观光示范基地,已建成施甸坝至姚关坝万亩荷塘;工业重点发展生态型、生物型工业,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及清洁能源,把工业园区建成既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又是旅游发展的一个景区。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把每一个基础设施都做成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