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巨变开启新生活 昆明"老人村"的年轻人回来了
核桃箐过去老旧的房屋。西山区新农办供图
核桃箐现在漂亮整洁的新民居。
开篇
无论返乡还是留异乡,团圆,都是人们最大的梦想和渴望,这就是故乡的力量之所在。
“离开了它,你会想念”,这才是乡愁。会想念、所想念的,当然是那些值得想念的好。一直以来,乡愁既是漂客游子心中难解的情结,也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如今,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是赋予乡愁新的时代内涵。
这样的乡愁,是对时代潮涌的提醒和当下美好生活的提示。
春节前夕,在重庆一个建筑工地打工快8个年头的梁桥疲倦的脸上浮现出了归家的喜悦。
一下班,梁桥就小跑着回到离工地一公里外的家中,和媳妇收拾行李。
“昨天家里又打来电话,过了春节要开始收玫瑰,今年收成好,我们这次回家就不出来啦。”
而就在这一时刻,团结街道律则社区核桃箐村唯一一家农家乐内,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收拾完碗筷,毕洪伟就和妻子坐下,商量起重新装修农家乐的事。
“一年下来,农家乐生意走上正轨,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领导说,下一步我们这里将会大力发展旅游业,如果店面装修一下,明年生意肯定红火。”毕洪伟充满期盼。
家在农村的人们,每逢佳节,心里就会有特别的情意,但对于梁桥来说,常在心头泛起的乡愁,此刻终于要散去了。
“老人村”的年轻人回来了
出昆明市区向西走20公里,就到了团结街道的核桃箐村,在这个典型的彝族村落,几年前,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或上学,留守在村子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在这里,最年轻的男劳力是村支书毕良,不过,他已经50岁了。曾经的核桃箐村,是名副其实的“老人村”。
劳动力的缺乏,是这个村子在发展之路上面临的最大瓶颈。许多老人只能无奈地看着其他村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展不足使村民们的生活日益拮据,直接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善。村里多数房屋已经“超期服役”,危旧房超过全村房屋总数的50%;每逢阴雨天,那条窄小的村道便泥泞难行,整座村庄破败、老旧、缺少生气。
回忆过去,老人们至今仍唏嘘不已。今年70岁的苏大妈说:“家里有两个常年卧床不起的高龄老人,为了维持家庭的开支,老伴和儿子都去城里打工,家里就靠种地那点收入,日子过得很拮据。”
就在两年前,西山区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工作,为核桃箐村带来了飞跃的契机,全村50户村民家中的危旧房屋得以改造,每家每户还获得一笔可观的贷款,村民不仅住进了修缮一新的房子,还种上核桃林,家中仅核桃的收入,就有1万元以上。
与苏大妈一道受益的,是全村的百姓。
如今的核桃箐,一改过去破旧的形象,成为团结街道村容整洁的典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也逐渐殷实起来。“变化太大了,常年在外的年轻人都愿意回家了。”看到家乡的变化,62岁的村民李芝欣喜地说。
村民自办“春晚”迎羊年
“自来水,真方便,各行各业促发展。交通局,巧设计,工程质量数第一。一条巨龙出现了,泥泞土路不见了。调整思路求致富,发展养殖有前途。产业服务一条龙,科学技术送上门。参观推广讲经验,脱贫致富是样板。变了变了真变了,百姓梦想实现了……”伴随着婉转悠扬的小调,春节前两天,懒洋洋的阳光洒在田间地头,毕良和村民一起提着镰刀熟练地收割着地里的白菜,“住上翻新后的房子,过上热闹的新年,趁着这几天多准备些蔬菜,正月里好和乡亲们庆贺。”今年,对于核桃箐的村民们来说,村容村貌的改善还不是他们最开心的,随着村子变好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就在村里好好生活。
白菜收割完后,毕良又来到牲口圈,仔细检查牲畜的身体状况。“大年初一,村里还将举办一个大型文艺演出,届时,全村老小又将齐聚一堂,祝贺新年,这3头猪就是为那天准备的。”毕良微笑着说。
为了春节的盛会,妇女们白天在田间地头忙完农活后,晚上就抓紧时间在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的小广场上排练节目。“自从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我们的黑夜不再漫长,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做梦都没想过。”正在扭秧歌的徐美英说。
水通了、路通了、太阳能路灯安装了、每人还能领取补助……随着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生活好了、村民富了、日子美了——这是168位核桃箐彝族居民这些年越来越强烈的感受,也正是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选择从城里搬回来生活。
离开核桃箐时,日已西斜。沉浸在年味中的村民们纷纷开始准备晚饭了,整洁的村庄上空飘荡着香气。年轻人与年迈的父母团聚在一起,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和谐、美好。
记者佟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