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新材料产业 未来可实现“弯道超车”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目前,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力求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交汇,这对中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新的机遇。老话题“中国制造”也有了新动作。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十大重点领域。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
从行业来看,《中国制造2025》推动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对很多人来说,这十大重点领域中最陌生的当属新材料。那么如何界定一种材料是否是新材料?新材料在此次中国产业变革之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推动技术创新的先导
新材料涵盖广阔,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这些专业划分对于普通人来说难以界定。
为此,《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商产业研究院袁健教授。
袁健指出,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传统材料性能有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
他认为,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新材料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而成,传统材料经过组成、结构、设计和工艺上的改进从而提高材料性能或出现新的性能都可发展成为新材料。因此,某种材料是否属于新材料,主要是依据国际或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结合与传统材料的比较来加以界定。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对于新材料的界定,往往是同传统材料相对而言。但是相较于传统材料,新材料的优异性能让世界各国投身其中。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希望通过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的构建。
中国置身其中,对于新材料的突破一样十分重视。因为新材料在中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变革浪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咨询部主任唐见茂教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道:“新材料在产业变革中将起到基础和先导作用。”
“对于任何一种高新技术来讲、对于我们国家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来讲都离不开材料,而新材料的发展将会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化革命。新材料是未来工业革命的基础,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因为任何高新技术的突破必须以材料技术突破为前提。”唐见茂补充道。
对此,袁健教授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告诉记者,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工业改革,德国、美国纷纷提出了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改革主题。
中国《中国制造2025》围绕在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作为工业最核心的问题,制造业的重点是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而新材料产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先导,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新技术的发现和某种新产品的研制成功,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因此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革命力量,特别是对原材料传统产业的带动力量更加明显,在中国产业变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从文中“加快研发”、“高度关注”、“提前布局和研制”等词汇中不难看出,在新一轮中国产业变革中,新材料的推动和基础作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技术创新的先导,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程度,对于其他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和突破有所制约。可是,包括诸多发达国家在内,先进技术的研发、尤其是新材料的研发和突破,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攻坚克难。
新材料产业还需扶持
袁健认为,材料的历史演进是沿着一个路径发展的,天然材料-有色金属-陶瓷-青铜-铁、钢-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历史学家也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等。
他指出,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每一项新材料技术的发现,每一种新材料的应用,都会给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小、科技创新实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产品品种单一、低水平同质化建设严重等。但国内业界普遍对新材料的接受程度较高,但由于上述原因,新材料现在的工艺和成本相对传统材料高,因此确实在生产和消费行业的很多领域,新材料还无法占据主流地位”。袁健告诉记者。
从袁健教授的观点来看,新材料的研发和推进,需要一个过程,很难一蹴而就,朝夕可成。
唐见茂也坦言,从我们国家目前总体情况来说,中国是材料大国,包括钢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十几年来始终处在世界第一的地位,但是大而不强,很多尖端新材料受制于国外。
例如高轨交通材料、轮对材料等,这种特殊钢材,我们的科研多年没有突破,高速列车250公里速度以内的材料我们能生产,350公里层次还要依赖国外。在航空航天方面,高端的碳纤维材料技术,现在还没有完全突破,美国波音公司等采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是性能非常优异的材料,轻质高强。比铝合金还要轻15%-40%,对飞机来讲,节能的效果非常突出。我们国家现在能做,但是高端宇航级的碳纤维材料制作,还有差距。“唐见茂举例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在很多先进国家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型跨国集团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突出,如波音、空客、杜邦、巴斯夫、拜耳、道康宁等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产业结构完善、产品性价比高,形成国际市场垄断。
对此,国内业界也早有呼声,建议中国应该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新材料产业国际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培育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新材料企业集团,打破新材料的国际市场垄断。
而在政策层面,许多学者也指出国家应当在新材料领域给予更多支持,包括鼓励支持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各种模式的创新联盟;发挥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园区的示范效应;建立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风险资本与成长型新材料企业对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开展高端应用研究,在应用中实现改进和提高;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吸收国外高水平技术人才等。
虽然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与国际尖端水平存在差距,在国内很多领域尚不能占据主流地位。但是对于该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学界、业内都普遍看好。
未来将可实现“弯道超车”
据中国材料学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平均年增长10%,重点材料如电子信息材料达20%到30%,生物医用材料达20%。201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16000亿元,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特色明显,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3个新材料产业集群区,全国新材料企业超12000家。
“新材料长期看是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改进,成本会逐步降低,新材料会逐步成为主流。”袁健告诉记者。
而对于新材料未来发展,唐见茂教授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表示,虽然目前部分关键新材料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但是未来受制于国外新材料的范围会越来越少,会陆续实现突破。
记者了解到,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现已初步形成了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部分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以石墨烯材料为例,通过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发布的全球首个石墨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全球石墨烯产业综合发展实力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和中国。其中日本、中国得分较接近。
有行业人士指出,在政策和行业公司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石墨烯产业很可能改变其在石墨烯领域的追赶者角色,从而实现“弯道超车”,未来很可能以行业引领者的身份出现在国际石墨烯市场中。
而石墨烯作为新材料的一种,只是整个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的冰山一角。
根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预计超过25%,到2015年全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
对此,也有学者预测,未来新材料与其他高技术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发展态势。新材料上、下游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新材料与器件制造一体化,产业链向下游应用延伸。产品高性能化、高功能化和多功能化,开发和应用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世界各国投身技术创新领域,中国也会加快脚步,迎头赶上。新材料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将助推我国尖端新材料的生产和利用,在下一轮的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