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山乡苗寨喜事多
芦笙吹起来,舞蹈跳起来,欢快的歌声唱起来。
宽敞明亮的乡村广场上,苗家兄弟姐妹们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住上漂亮的房子,开开心心过大年,别提多高兴啦!”这是记者昨日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采访时,听苗族同胞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走进翠华镇大松园村委会出水箐村小组,只见一栋栋美观整齐的楼房矗立在道路两边,家家户户房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房前的空地上都种了树,栽了蔬菜,有的人家阳台上还挂满了腊肉、包谷、辣椒等,充满了农家特有的生活气息。
出水箐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前,基础设施薄弱,人畜饮水困难,住房条件较差,全部为土木房结构且基本都属于危房。
现在的新屋,空阔透亮,地板砖擦得干干净净,全新的电视、沙发、茶几、冰箱等摆放得秩序井然。与老房屋低矮破旧、脏乱差形成鲜明的对比,幸福之家的温馨感觉瞬间扑面而来。
“今年过年太开心了,买了500多块的鞭炮燃放,在村里小广场上跳了两三个晚上的芦笙舞。”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光学说,如果不是政府的扶贫政策好,家里不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不可能养更多的牛羊,家里人看病、娃娃上学都是很大的负担,要操很多的心。
记者了解到,苗族是禄劝的世居民族,翠华镇是苗族聚居大镇。全镇有56个苗族村民小组,苗族人口4701人,占全县苗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长久以来,苗族同胞因土地贫瘠、缺水、交通不便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相对镇域内其他民族较多。其中,汤郎箐、大松园2个行政村,是滇中地区苗族人口聚居、保有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汤郎箐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321人,全村13个村民小组中纯苗族村民小组就有11个,有苗族农户595户1809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6%。出水箐村小组39户119人,全部是苗族。
本着“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各族人民共同实现小康”的目标,2016年,翠华镇以汤郎箐为重点,对镇域内少数民族实行脱贫帮扶工程,大力实施宜居农房建设、水利工程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电网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共投入项目资金8486.4万元,对全镇8个苗族村寨261户849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18人,兜底2户4人。同时,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发展荷兰豆、板栗、樱桃特色农业种植,不断扩大猪、牛、羊、大鹅养殖规模,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力度,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完成劳动力培训9场450人。
“像我这般年纪,以前从没想过会住上这样好的砖房。”汤郎箐村委会半坡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泽会十分感慨地说,这回是碰上了党的好政策,要感谢各级政府的关心与帮助。
中汤郎箐村的小组长潘洪志说,除了住房,对村民帮助最大的是通了硬化路,以前下雨路滑,开个拖拉机都要媳妇在后边推车,山上的烤烟、荷兰豆等拉不下来、运不出去,就没有收益,现在村与村之间和村内的道路全部硬化了,老百姓都是把车开到田间地头,高高兴兴去拉农产品或者直接在地里就卖了。从今年开始,每家每户还要养2头撒坝猪,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可在万元以上,经济发展真正有了保障。
如今的出水箐村,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楼房,春节前全部搬迁入住,政府还免费配发了电视柜、茶几、沙发、床铺等,老房子仅留作饲养牲畜之用。村民杨桂学家的圈里,就关了2头牛、4头猪,还养了2只鸡。杨光学家也养了3头牛、6头猪,还种了2亩荷兰豆和一些包谷,去年的荷兰豆就卖了8000多元,卖猪的收入也有近5000元,还有娃娃读书的补助等,生活真是比以前好多了。
“雨水来了屋不漏,天干时候有水喝;一年四季吃得饱,逢年过节有钱花;寒冬腊月盖得暖,出门上街路不烂;放牛娃娃能上学,青年男女有活干;大病小病医得起,家家圈里有猪羊。”如今,出水箐村民的这十个质朴生动、标准不高的愿望都一一实现了。
讲起开年来的喜事,苗族同胞们有说不完的话,并称这是他们迎来的“第二次解放”。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