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深化法治文化建设探析
28.10.2015 13:01
本文来源: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一、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
(一)法治文化的含义
所谓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是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
可以说,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宏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并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的积淀而形成的,与法治紧密联系的,包括法治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运作实践和生活方式在内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而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具有宣传、教育、引导、激励和娱乐等多种功能,是思想领域、文化领域、法治领域的重要工作。其中,观念意识、价值取向是法治文化的内核,生活方式是法治文化的外层,而体现法治精神的法律制度以及法治实践,则是法治文化的载体和外化。
(二)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法治文化是培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土壤,反映着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程度,它蕴含着法治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可以说,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一是法治文化对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内在保障和动力源泉,它可以使人们在更深层面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司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水准。一方面法治文化确定了法治发展的方向,指引着人们按照法治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意识行事,使得法治建设能够沿着预定的目标推进。一方面法治文化会不断强化和固化人们心中已有的法治价值、法治理念,自觉守法、用法和护法将会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推进和实现法治将会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追求目标。
二是法治文化具有教化与调控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具有软约束力,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法律法规对人们的行为选择产生强烈的方向引导、规范调整作用,使人们尽可能地依法作为。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也表现出不可忽视的软约束,从思想深处为人们的行为模式确定了基调。
三是法治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法治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当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或出现立法空白和冲突时,就会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判断,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法治文化面临的问题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正渐入深入人心,人们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得到提升,崇尚法治、信仰法治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实践是相适应的,正在积极引领、支撑和推动着我国法治建设实践。
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伴随着法治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必定是一个长期而渐进、曲折而艰苦的过程。
一方面是对法治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但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还有差距,思想上、工作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对法治文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影响了对法治文化建设的规划、指导和推进力度。
一方面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面不够开阔。虽然拓展了不少法治文化载体,但总体上看还是存在活动形式相对简单、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还没有真正把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到法治中国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去谋划、去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总之,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还不够强,一些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依法行政能力不足,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所有这些,既是法治文化氛围不浓的表现,也是法治文化建设薄弱的结果。
三、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只有把法治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创新法治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式,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才能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整体水平。笔者认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用以指导法治文化建设实践。 法治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终达到提高人的法律素质,确立法治精神意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在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城市创建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来抓,努力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维护法治的良好风尚。
二要遵循文化建设的特有规律,把牢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工作中,必须把法治文化建设放在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大盘子”之中,科学谋划、统筹部署、扎实推进,切实找准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的结合点、着力点,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努力创作更多紧贴法治建设实践、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通过发挥文化的滋养、感召作用,促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项要求深入人心。
同时,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在统一性,注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中体现法治取向,引导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公德、家庭责任,促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成为全体公民的基本遵循,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三要吸收借鉴中国传统和域外法治文化理念,努力培育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当代法治文化应当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应当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完美结合,既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又大力弘扬现代法治理念、法治精神。
一方面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应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对历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自信而认真地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努力培育出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工作中,应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搞法治建设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积极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做到理性审视和科学分析对待传统文化,并巧妙传承,由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来吸收消化,开出文化新义,建立起植根于母体文化又实现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法治文化。
一方面对待西方法治文明,特别是一些基本法治观念、法律概念、法学范畴,作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应当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改进,为社会主义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采用。总之,我们既要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又要对域外的法治文明、法治文化加以吸收借鉴,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转化的关系,形成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四要及时跟进宣传法治中国建设新实践,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强化法治文化宣传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公民掌握法律知识、培育法律信仰、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法治原则、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质,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舆论宣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方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把营造良好法治舆论氛围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要转变以前的法治宣传模式,变单纯为普法而宣传为更多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来宣传普法,通过提升法律服务的质量来提高法治宣传的效果,让人民群众在接受公共法律服务过程中接受法律、信赖法律、崇尚法律。
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以及主要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作用,注重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积极传播法治正能量,引导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投身法治实践、支持法治建设。
工作中,要把发挥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与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开展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用法治文化浸润心田、滋养社会,引导人们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同时,要善于抓住契机,充分运用“3·15”、“6·26”、“12·4”等有关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开展各类主题普法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作品、文化载体,在立法、执法、司法领域和广大社会成员中,广泛宣传依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价值取向,努力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
本文来源: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8.10.2015 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