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中寻“新亮点”保持定力稳中求进
中办、国办联合派出的8个督查组分赴全国16个省份,于5日结束为期8天的督查调研,梳理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督查组发现,面对增速放缓、结构不合理等多重问题,部分地区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结合各自实际多角度寻找“发力点”、培育“新亮点”,不断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泵入活力。
主动适应“新常态”
保持改革定力调结构
初冬,黑龙江首场大雪姗姗而至寒气袭人,这个能源工业大省从去年就已感受到了经济下行压力的阵阵寒意。“增速回落,结构问题突出。”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分析今年形势时说,近十年工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一直超过50%,石油和煤炭工业的历史结构问题凸显。
在吉林省,第二督查组重点听取了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俊清介绍,在全国经济减速换挡的大背景下,吉林省经济也步入持续低速平稳运行的“新常态”发展期,前三季度低于当期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
不过,各地并没有因此放慢改革步伐,而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经济体制和行政审批等重点改革为牵引,释放改革红利促经济、稳增长。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津渡说,全市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注重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上下功夫,通过完善政策导向,从引导转型向鼓励创新转变,推动形成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陆昊告诉记者,黑龙江全力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网上行政审批改革、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等重点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同时,提出“五大规划战略”,大力发展十大重点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目前GDP增幅虽仍低于全国均速,但已出现回升趋势。
各寻“新亮点”发力
精准“点穴”转方式
督查中记者发现,各地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中更加结合自身实际,精准“点穴”,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十一连增”的“大粮仓”到“大厨房”,产业链条延长、逆势增长9.3%的黑龙江食品工业,只是“新常态”下各地的“新亮点”之一。山西、海南等地出台加快推进特色旅游业、养老服务业、电子商务业等政策措施,其中仅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所在的晋中市旅游总收入增速就高达37.12%。
第八督查组在宁夏重点考察了重大项目的拉动效应。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神华宁煤集团的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正在施工建设,这个世界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均销售收入266亿元,年均利税总额153亿元。
河南省省长谢伏瞻介绍,河南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四大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和都市生态农业工程,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500多家,农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
“组合拳”稳中求进
培育多角度“增长极”
记者跟随督查组调研发现,从靠资源、粗加工等“躺着吃饭”到深刻剖析“狼来了”,各地都打出了“组合拳”,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作用,培育多角度“增长极”。
据江西省委常委、秘书长龚建华介绍,他们出台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20条”等一系列政策,从扩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到拓展消费领域等,不同维度地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云南省密切跟踪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消费需求、粮食生产和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稳增长。
在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方面,天津市组织国有企业东盟行、民营企业走进非洲等活动,为企业抢占欧美市场搭建平台,推进外贸结构调整,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近1000家,国家级出口基地达到7个。
淘汰落后产能和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是稳增长的必要保障,各地对此也高度重视。新疆着力化解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等过剩产能,预计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
“态度坚决,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第二督查组组长、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黑龙江、吉林督查后表示,各地主动适应“新常态”,突出问题导向,大胆改革创新,找准切入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