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独龙族的“微商”

13.11.2015  10:03

  微信成了孟泽林与朋友沟通的重要方式。 刘冉阳 摄

  孟新春坐在小卖店里,给村民的手机充话费。 刘冉阳 摄  中新网怒江11月12日电(记者 王林 胡远航)一个中国网民的购物狂欢节——“双十一”在云南秘境独龙江悄然而去,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独龙族人中却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来没有的“新鲜事儿”——23岁的独龙族小伙孟泽林在微信上卖起了家乡特产独龙毯和董棕粉。

  孟泽林的家乡在滇西北的独龙江深处。这个中国最少的民族之一——独龙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深藏在高黎贡和担当力卡两条山脉的褶皱中,一条奔腾不息的独龙江自西藏发源,向南流经缅甸,最终汇入印度洋。江两岸是终年积雪的山峰以及雪线下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刻木记事,结绳纪日。直至1999年,这里才建成唯一一条等级很低的90多公里山路——由乡政府所在地的孔当村连接山外的贡山县城茨开镇。但是,晴通雨阻,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会被大雪封山。

  而孟泽林的家乡马库村在独龙江的下游,9年前,公路才穿过村子通到中缅边境的哈滂瀑布附近,此前他去乡里读初中需步行整整一天。2年前,即便家里有任何急事,在大连读大学的孟泽林也可能会被冰雪阻隔在山外。

  其实,对独龙族来说,历史性的变化就发生在去年。一条近7公里长的隧道贯通高黎贡山的东西两侧,到县城的公路缩短到60多公里。更重要的是,风雪无阻。帮助扶贫的工作人员和探险览奇的游客蜂拥而至。当然,还有层出不穷的新事物。

  今年7月,孟泽林从大连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他迫不及待回到家乡。“小时候,教我读书的边防战士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

  他的归来,让一个典型的独龙族家庭,迅速出现“非典型”变化。作为这个村里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他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曾经就读的马库村小学当起了志愿支教老师,并接手自家农家乐。但爸爸孟新春,更希望他能去考公务员、捧铁饭碗。

  “我有能力干更多事,而不是乖乖坐在办公室里。”孟泽林以公务员工作不具挑战性,回绝了父亲的期望。他觉得,现在的独龙江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他有能力学以致用,带动村里更多人致富。

  自主创业的孟泽林和村里的同龄人,包括姐姐弟弟相比还是不同——房间干净整齐,不挂明星海报。不染头发,衣着整洁。在他房间衣柜的一侧,贴满了荣誉证书,门框上还挂有5只奖章。奖项涉及期末考、英语书法、长跑、跳远……

  尽管孟泽林的选择让家人有些不解,但妈妈迪秀莲和姐姐孟丽梅还是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他的支持。家里每来一拨客人,她们都会按照孟泽林的指令,分配房间,准备饮食。

  “最忙的时候,家里一天要接待30多人,从天一亮,一直忙到晚上10点都不能休息,”孟丽梅为这个有见识的弟弟感到自豪。“他从小就有主见。而且,他总是对的。”其实,孟丽梅也是独龙族人里的见过世面的人。“去过昆明,参加过厨师培训。还去过香格里拉,看看别人怎么搞农家乐。

  事实上,父亲孟新春并非不了解儿子的志向。在县城读过初中的他也曾经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早在2006年就开起了小卖部。那时,进货全靠人背马驮。“村里的人主要买的是火柴、蜡烛、食盐和罐头。“

  “不过,我也没赚什么钱。”孟新春说,“10多年前,我们大部分独龙族人还很贫困,还在刀耕火种,渔猎充饥。那时生病住院需要借钱。要借钱,肯定是找做生意的人。

  孟新春凭借善良、诚实收获村民的信任,他被选为村组长。今年上半年,湖南人李金云在村里开了一间“大型超市”但生意却总拼不过他。孟新春认为,不是李金云经营不好,而是因为乡亲们现在还是习惯用独龙话交流。“今后李金云的生意肯定会很好。因为他进货快,货品多。更重要的是,外面的人来的越来越多。

  “爱得再轰轰烈烈的情侣,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父母。”家庭中的冲突,总是能被温情化解。上一辈人的优点,孟泽林心里比谁都清楚。

  “双十一”,孟泽林给老爸店里的山货董棕粉和独龙毯精心拍了照片,开始微信叫卖——“独龙毯纯手工,只有我们民族有。而董棕粉,养胃健脾。整个云南省,只有我们这儿有。

  短短一天,孟泽林卖出132斤董棕粉。带着好心情,12日中午,吃完午饭的一家人由弟弟孟泽云开着微型车,溯江而上10公里,去帮姑姑家釆收草果。孟新春会在半道先下车,拐上山去到同村人迪志辉的蜂场用手机拍照片。一大早,迪志辉就跑来告诉他,自己的蜂蜜被黑熊吃个精光,而且还把10多个蜂箱砸个稀烂。他需要孟新春帮助拍照证明,并找乡林业站要补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