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艺繁荣发展】“金木土石布”的云南解读

20.02.2016  11:23

去年12月初,在“2015·中国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云南一批非遗项目在武汉亮相,乌铜走银、建水紫陶、锡器、银器、皮影的制作技艺等10余个非遗项目与武汉市旅发投集团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10个项目将在两年内落户武汉销售。

去年10月7日,2015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的云南展区,“金木土石布”5个板块的非遗展示和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销吸引近40万人参观。上海市民被云南独特且颇有创意的民族工艺品打动,纷纷买下心仪的工艺品。有的上海厂商还与云南参展企业现场签订了合约。

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云岭大地,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遍地开花。石林阿着底的刺绣在2014年世界最大规模的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艺品销售展上斩获200多万欧元订单;云南根艺在世界工艺文化节暨第九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上销售突破100万元;在2015“地坛文化庙会全球行·曼谷之旅”上,云南拾翠公司展出了“金木土石布”产品1000多件;在今年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开远文达公司的把玩件、串珠等木雕在开幕式上销售额近万元;中国原创民族品牌“茶马云南”被正式授权成为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云南民族商品特许供应商”……

云南特色文产在国内外展会的成功展示,得益于云南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云南创造性地确立了“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体系,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找准定位、盘活资源、遴选产业、推出大师、锻造品牌、加强融合、多渠道展示、完善营销体系,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在生态中创意、低碳发展,助推了云南区域经济发展并惠及民生,成为云南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通过数代人的“守艺和创艺”,云南金、木、土、石、布“五韵盛景”形成了既有充分文脉传承,又影响辐射国内外的特色工艺品。按照材质划分,“”包括斑铜、斑锡、乌铜走银、珐琅银器、银饰及民族刀具等金属类工艺品;“”包括剑川木雕、红木木艺、根艺、竹编、藤编、草编等木竹藤草工艺品;“”包括建水紫陶、华宁釉陶、易门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傣族曼仑陶、滇中彩陶等陶瓷工艺品;“”包括翡翠苴却砚特色石砚、麻栗坡祖母绿、马关石榴石、保山南红玛瑙、怒江碧玺、腾冲火山石工艺品、会泽迤砚、昭通紫砂石壶等石雕石刻工艺品;“”包括彝族、苗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布依族、傣族、景颇族、纳西族、壮族、基诺族等多民族刺绣以及扎染、蜡染、织锦等布类工艺品。

为助推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2014年,省文产办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将“金木土石布”推向前台,扩大了我省特色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打造品牌,大师支撑。我省在2014年继续加强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师、领军人物、知名品牌、龙头企业的遴选塑造和宣传推广,使更多的工艺大师崭露头角、享有名号,实现大师效应和品牌带动,提高了云南特色文化产品附加值;在省委的引领下,个旧加快建设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的影响力,培育我省的金属工艺科学研究生产基地;15年前两台缝纫机、6人团队起家的小作坊——昆明难看工艺礼品厂,如今解决了近300人就业,刺绣产品销往上海、广州、北京等大中城市,并出口西班牙、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以打造“美丽德宏·中国玉都”珠宝文化品牌及产业的德宏,建成瑞丽珠宝步行街、金星石木文化城等重点珠宝文化产业项目近30个,建立玉雕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珠宝文化宣传推介活动,珠宝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从2014年至2015年,连续两年的云南文博会成为一次专业化程度高、规模大的文化产业盛会。已被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评为“2014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具活跃度十大文博会”之一,被中国会展行业年会组委会评为“2014中国十佳优秀专业展会”之一。

云南文化产业走出去在全国独树一帜,尽管体量还不大,但特点亮点显著,打造了“云南样本”。2014年,省文产办多措并举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资226亿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产业意识,注重规划引领,思路项目化,项目工程化,抓实园区,抓实企业,打造创意、设计、生产营销产业链,文化产业每年保持20%的增长幅度,走出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云南注重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开创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新优势。据统计,2013年,云南核心文化产品出口达3亿美元,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14年,云南开始实施《云南文化产业走出去3年行动计划》,3年内计划培育30家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50个省级文化出口项目等。同时,我省计划到2020年,把“金木土石布”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打造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要门类,培育出多个年产值上千万元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示范区。使其成为带动就业、活跃文化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提升云南文化影响力的惠民产业。

记者 李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