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不是任何事物的奴婢
文艺不能沦为市场的奴隶,也不能媚俗。归根结底,文艺要想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遵循文艺规律。
习近平15日上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参与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有许多为人熟知的面孔,比如王蒙、莫言、贾平凹、冯小刚、陈凯歌、陈道明、赵季平,等等。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既叫好又叫座,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文艺工作者既“写”道德文章,又因人格魅力而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远非一些吸毒、嫖娼或出轨的艺人所能比。
市场是个好东西。没有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缺乏足够支撑;没有市场,文艺产业不可能做大,也行之不远。但是,市场又处处充满陷阱,过于以经济利益为考量,就可能被金钱操纵,甚至沦为资本的附庸。有些作品格调不高,专盯脐下三寸,炮制花边作品,仿佛带点黄、沾点色、露露点,就能俘虏住观众;还有的作品故意迎合少数民粹主义者,既不尊重史实,也无视民族情感,大肆炮制闹剧,比如手撕鬼子的“神剧”……这样的作品也许会有一定受众,但经不起推敲和检验,易碎且含杂质过多,注定备受诟病。
文艺作品与市场并不是死对头,我们反对的是沦为市场奴隶的文艺,而不是紧跟时代节拍的文艺;我们鄙夷的是惟利是图的文艺,而不是票房口碑俱佳的文艺;我们憎恨的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文艺,而不是鲜活生动、冒着市井热气的文艺。
文艺不能沦为市场的奴隶,也不能媚俗。有句话说得好,“(写作)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为民众服务,不等于越下里巴人越好,越媚俗、越流俗越好。突破底线,粗鄙不堪,既低估了民众的审美观,也是自以为是的可悲创作观。
其实,文艺也不能当权力的奴婢。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在前不久出版的《文化热点面对面》一书中,文化部部长蔡武接连发问,他认为行政权力对艺术的发展不要过多干预,才能促使文艺大师的涌现。这虽是常识,却直击要害。如果文艺沦为权力的奴婢,就会媚权,甚至被掣肘过多,创新活力枯萎,创新动力止歇,难有经得起历史淘洗的精品传世。
归根结底,文艺要想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遵循文艺规律。多年前,习近平就要求,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的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加强调查研究,不断认识和把握文艺规律。我们正处于生机勃勃的时代,理应多出现且持续出现配得上这个时代的伟大文艺。频出伟大文艺并无捷径,也不需要捷径,培植可自由生长的土壤,最大限度地尊重艺术规律,并适时芟除杂草,即可。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