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州开展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综述
文单4号种植基地
文单4号样品展示
“文单4号解决了玉米灰斑病的抗御性问题,品质较好,口感很好。产量也从之前的亩产260-270公斤提高到亩产490公斤,比本地老品种增产200多公斤。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怒江、红河、昭通、思茅等地客商都来文山引种。”谈起研究成功的杂交玉米新品种文单4号,州农科院副院长朱汉勇有些自豪。然而,在玉米新品种文单4号的选育背后,朱汉勇和他的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第一大粮食作物
玉米是我州重要的粮、经、饲兼用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200万亩左右,仅次于昭通、曲靖,位居云南省第三,约占全省玉米总播种面积的11.5%,占全州粮食作物的54%以上。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总产量,玉米均已成为我州第一大农作物,对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据朱汉勇介绍,玉米用途多种多样。以前,60%的玉米是用作饲料,20%是贫困山区群众作为口粮食用,剩余的用于烤酒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吃玉米的人口大量减少,所占比例也减少得多。因此,玉米就成了主要的饲料,这主要是由于我州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所带动。目前,饲料用玉米占到了80%。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州玉米生产尚处于较低层次水平。1999年我州玉米单产为226.8公斤,而全省平均单产为264.2公斤,我州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7.4公斤,相差14.2个百分点;这一年全国平均单产为329.7公斤,我州比全国平均少102.9公斤,低31.2%。
“我州粮食生产要取得大的突破,首先必须在玉米生产上取得突破,而玉米生产取得突破的关键环节在于杂交玉米的推广和应用。”朱汉勇说。
杂交玉米的发展历程
据朱汉勇介绍,在我州,杂交玉米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70年代以前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基本上种植的都是老品种,单产非常低,亩产仅有200至300公斤。
70年代至9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这是杂交玉米种植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引进了一些杂交玉米品种,如京杂6号、砚顶1号等。这些品种虽然比老品种有进步,但增产幅度并不大。这个阶段,杂交玉米占到种植面积的20%至30%。
90年代至“十五”末作为第三个阶段。这是杂交玉米发展最迅猛的阶段。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大力推广。全省、全州因实施了玉米杂交化工程而推动力度比较大。到“十五”结束时,玉米杂交覆盖率达到40%,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品种不适合推广。在推广兴黄单、扎单201等品种的过程中。扎单201就不适合推广,它产量很高,但容易穗腐在地里或在家里,影响效益。
“十一五”末是第四个阶段。这是群众从不接受到接受杂交玉米观念转变的阶段。群众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占比从40%提高到80%。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品种的更新换代,解决了品种抗病性差、穗腐以及品种不好等问题。
我州杂交玉米的选育工作开展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打下了一定基础,九十年代有了一定起色,还选育出了文单1号、文单2号,均通过审定,文三1号也于2008年审定。然而,所选育的均为黄包谷,白色玉米颗粒品种严重缺乏。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