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年选20年 记录文学史路迹
2014年《中国年度文学作品精选丛书》效果图
在当下的文学出版市场,“年度小说”、“年度散文”之类的选集并不少见。但时间倒推20年,彼时“下海潮”风起云涌的中国,没有哪家出版社愿意冒险出这样的书。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年度文学作品精选丛书》率先“吃螃蟹”,并引发其他出版社效仿。日前,关于这套丛书的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何向阳表示,每年一套的《中国年度文学作品精选丛书》应该是最早的年度文丛。在1995年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文学还处于低谷,丛书能够坚持20年,给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文学史路迹。而且这套书的体例非常完备,除了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还有校园文学、科普文学、儿童文学、小小说、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精短美文、散文诗、侦探推理小说等。
2014年《中国年度文学作品精选丛书》效果图
编者:引领风潮,效仿者众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是这套丛书当年最早的发起人之一。据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年选,但在90年代初全国流行“下海”,没有出版社出年选。而在“陕军东征”之后,文学迎来一个小高潮,创作也日益繁荣。年选可以将大量优秀作品固定下来,但当时并没有出版社在做,因为大家都觉得是赔钱的事。后来他与时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的周百义一拍即合。开始的时候卖得不好,一年只卖出去一千本。第二年就不错,后来就慢慢厉害了,不少出版社开始陆续出年选。“他们的名堂很多,都是步我们的后尘。”雷达说,“现在全国选本就多得不得了了”。被问及十几年编辑年选的标准和体会时,雷达表示,编选者只是从文学性出发遴选优秀作品,不需要考虑市场怎么赚钱。一些迎合市场的类型文学作品,基本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
谈到现在国内文学年选出版的现状,雷达说自己看的选本不多,感觉问题主要在于选本之间重复很多,且有的出版社为了抢时间赚钱,10月份就截稿,不考虑11、12月出版的作品。时下每年出版图书之多,也让遴选工作变得更难。“其实每年精华的也就十几、二十几本(篇),很考验编选者的眼力。”雷达本人还编选过百年经典短篇小说、文学评论,以及近三十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精粹等,市场反响也很好。
作者:作品入选很高兴,不关心稿费
在《2014年中国散文精选》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则出版社刊出的《小启》,提示没有联系上的作者如何找到出版社,以便奉上稿酬及样书。记者按其所留电话联系出版方得知,今年的作者中,除四五个地址变更样书被退回的之外,都已经取得联系。之前也有作者打电话找到出版社,最后取得满意的结果。
事实上,在年选图书的编选过程中,普遍存在出版方选用作品但不通知作者,也不寄送样书和稿酬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年评论家杨庆祥就曾数次遭遇过诗歌、论文被选用但不知情的事情。不过在他看来,出诗歌年选基本上就相当于在做公益事业了,自己也并不关心有没有稿费,不会找上门去。另外一些写作者也告诉他,自己的作品能被选入其中也很高兴。
杨庆祥本人也在做类似的选编工作。今年由他主编的《中篇小说选粹》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向作者支付费用,每年卖得也不错,“至少能盈利”。在编选过程中他除了考虑文学性本身,也不过分挑剔,会适当考虑读者可能比较喜欢哪些作品,尽管有些时候和自己的美学理念相悖。让他感觉最困难的在于,作为编选者,事实上不可能读完当年出的所有作品。而今从事专业文学研究的他已经不怎么看文学选本,都是直接看作品、刊物,“(选本)基本上对研究帮助不大,主要还是面向读者。”在他看来,可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后,经过时间筛选的选本,才对专业研究有意义。
另外,记者了解到,发现、扶植新人,也是文学选本可以发挥的作用之一。据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将启动“新世纪中国作家文丛”,以年卷的形式出版,主要面对的就是中青年文学创作者。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