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添动力
5号馆工艺品展销 记者 杨峥 摄
借助文博会的平台,很多参展团带来的文化产品、项目成为“识货之士”争抢的“香饽饽”,现场签下订单或达成合作意向,活跃的交易行为为云南文化市场的繁荣注入活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在本届文博会的5号综合馆内,“乌铜走银”专馆可谓人气爆棚,无论是游客还是参展商,都颇有兴趣地了解和询问,云南“乌铜走银”协会的5家会员单位集体亮相2015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让人感到了非遗产品整合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凭借西南门户的影响力,以及云南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等优势,加上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很多特色工艺文化类品牌获得快速发展,云南的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一项。
“乌铜走银”神秘且独具魅力,是云南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历史曲折精彩,至今已近300年历史。乌铜材质稀有,属于秘方合金铜,市面上几乎见不着也买不到,比钻石、黄金更有价值;走金、银工艺复杂精妙,呈现出的每一件作品都独具文化气质,充满典雅和艺术美感;由于是纯手工打造,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充满灵气。“乌铜走银”一直以来受到很多文化人、追求品位的精英人士以及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和青睐,是文化产业里的一匹黑马。
据云南乌铜走银分会副会长袁昆林介绍,“乌铜走银协会”成立于2014年6月25日,目前共有5家协会会员单位。此前,他们已连续多次参加文博会以及各类展会,但都是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各自为政。去年协会成立以后,经过1年多的发展,以协会形式召集多家从业者,整合资源,扩大影响力,共同参加展会。
袁昆林说,这一次协会专门成立“乌铜走银”专馆,让协会的企业集体亮相,宣传效果非常好。文博会对企业的影响不仅是简单的增加订单和交易量,而是为企业指引了发展方向。在谈起“文博会效应”时,袁昆林说,自己每年都参加文博会,而所产生的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通过在文博会的宣传和推广,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这项颇为古老的技艺,同时,也让企业从客商的口中,了解了顾客所需。袁昆林说,下一步他们将根据文博会市场带来的反馈,将“乌铜走银”产品制作为旅游工艺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让更多的人喜欢和接纳这个古老非遗技艺。
芒果木“变废为宝”成为工艺品
在普洱馆的景谷泰怡祥工艺品展台前,总经理马生荣又完成了一笔订单,来自贵州的张女士在展会上一次性就向她订购了16个用芒果木制成的手工艺花瓶,并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愿。马生荣高兴地说,每次文博会,不仅在展会上取得不错的销量,同时也能收获好几笔大的订单,找到长期的合作伙伴。
记者在展台前看到,一个个芒果木制成的花瓶形态各异,鲜美艳丽,做工考究,每一个瓶身上都绘制和雕刻出各式各样的花纹,融入了云南的民族文化元素。马生荣告诉记者,在景谷当地,这些普通的芒果木都是农户家中烧柴的边角料,为挖掘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弘扬民族文化,他们通过创新,将普通的芒果木从农户手中收购来做成花瓶等工艺品,变废为宝,她还在当地农村成立合作社,让农户在农闲时节参与到制作的过程当中,不仅使果农增加收益,还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小小的芒果木花瓶,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云南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据马生荣介绍,企业成立至今已有11年,目前年产量2万余件,产值180多万元,产品种类从开始时的300多种到现在的1000多个种类,受到国内消费者、欧美、日本等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并赢得众多艺术大师的赞誉。(完)(记者 刘晓)
编辑:赵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