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自信 推动云南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书记的报告在云南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大家备受鼓舞,总结过去,着眼现实,畅谈愿景,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艺术事业必须立足现实,纵横古今,融贯中西,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服务人民。艺术家应戮力同心,走综合创新之路,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诗人晓雪 记者 刘普礼 摄(资料图片)
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
82岁的白族诗人晓雪持续一生的文学生涯使他收获了丰硕成果:60多年来,他创作出版了诗集、评论集、散文集近30种,享誉文坛。2014年,他荣获了国际诗人笔会授予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以及美国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的终身成就奖,今年9月,他又获得了中国新诗百年贡献奖。学习了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的报告之后,他激动地说,习总书记的报告是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共产党宣言,是各族人民的指路明灯和行动纲领。在谈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论述时,他感受到了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的巨大感召,倍觉既光荣自豪又责任重大,广大文艺家要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云南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谢青松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感到很振奋。他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治国方略。这些宝贵文化资源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智慧的提升,同时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启示。谢青松认为,有必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在纵横古今、融贯中西的基础上,走文化综合创新之路,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真正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不仅拥有俯仰千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丰厚文化资源,更葆有面向世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广阔胸襟。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当中,只有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去芜存精的态度,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够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资料图片让百姓舞台活力四射
云南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张桂芬,长期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参与策划组织的舞台表演艺术作品曾获文华奖、群星奖。她说,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情振奋。十八大以来,省文化馆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了服务基层的理念和路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文学艺术创作系列培训”,覆盖了全省16个州市,实现了乡镇文化站长培训全覆盖,被文化部列为“全国基层文化站长培训优秀典型范例”。张桂芬表示,文化馆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工作方式,重心下移,打通文化扶贫最后一公里,以培养基层村级文化队伍为重点,为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最大努力。
5年来,省文化厅组织的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在云南大地开花结果,参与活动的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影响和带动全省各州、市、县的文艺院团加入惠民演出队伍,把这一活动升级为全省文化系统共同行动,惠民演出场次从过去每年几百场增加到现在每年演出1万余场。省文化厅调研员、“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演出总秘书长杜红川介绍,听了总书记的报告后,文化厅就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决定在惠民演出中增加体现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文艺节目,扩大惠民演出范围,创作一批表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发展的现实题材剧目。
2000年从浙江湖州来云南发展演艺产业的云南中威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邵筱萍,几年来着力打造以民歌《小河淌水》为云南文化符号的小提琴协奏曲,将小河淌水再创作为芭蕾舞剧,将民族文化与高雅艺术相结合,提升了云南民歌的高度。她致力打造的“小剧场”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她说,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实在是说到我们心坎上去了。我们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更上层楼,策划、创作、推出一批新作品,让百姓的舞台和剧场活力四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杜鹃花红》剧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
近年来,我省作家唐似亮创作的《大道健行》还原了真实、亲切、感人的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形象,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重点图书奖、“云南优秀出版物奖”一等奖、云南省第六届文艺创作精品奖。其创作的电影剧本《杜鹃花红》拍成电影后,在央视六频道播出,并入选国家电影总局“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全国农村院线主题放映活动的60部推荐影片之一。他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是不可改变的文艺大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孜孜不倦地深入生活、汲取时代生活养分,尽力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云南省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亚萍激动地对记者说,总书记的报告催人奋进,报告用相当大的篇幅阐述了文化发展,总书记的报告为我们艺术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她说,近几年来,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艺术工作的重视和对艺术家的尊重,创作环境越加宽松,我会倍加珍惜大好环境,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滇剧艺术发展作更多贡献。下个月,她将带着她和我国著名导演周龙合作的首部实验小剧场滇《粉·待》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庆典—2017非遗系列文化巡演”活动。
彩线绣出锦绣图(资料图片)
奋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有着古老历史文化内涵的彝族刺绣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各种彝绣合作社和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340多户企业吸纳了近3万名绣娘就业,实现产值超过1亿元,彝绣“女掌门”金永淑就是其中翘楚。金永淑说,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她的自信。她将带领姐妹们努力创新彝绣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从创意设计、传播推广、市场定位等方面下大力气,不断完善产业链,做大做强彝绣产业。
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张化忠,一直致力于工美事业的发展,著有专著《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云南斑铜》等。他介绍,我省现有团体和个人会员1400余个,涵盖了21个门类,覆盖全省96%以上的县市区。他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论述精辟。他认为,工美事业一定要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制定出一套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内容为主的培训纲要并认真抓好落实;研究制定一套打造“名人、名品、名企”的行动计划;面向世界市场,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文化企业和文化名人、民族民间技艺传承人走出省门和国门,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说,听了报告备受鼓舞,对云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十八大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提供就业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朝阳行业。但需要正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状,要从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工程,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鼓励中心城市和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文化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的支持,推动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丰富文化资源,发挥内外两大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走差异化互补的发展道路,开发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产品,构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金融、产权、商业、营销、品牌、展示的多元服务体系;注重文化产业的非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业态,提升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文化科技附加值、创意附加值;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国有文化企业运营机制,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引领性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企业;强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城乡文化消费市场,发挥资本和国有文化企业的引领作用,依托不同区域的市场、文化资源和区域特色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区域均衡发展。
统筹 李成生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开义 李悦春 王宁 刘晓 郑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