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依托 台湾文创产品风靡两岸

06.05.2016  12:58

        憨态可掬的玩具企鹅,可以变身成多用途螺丝刀;炫酷的左轮手枪浮雕,打开却是笔记本……近日举行的台北文博会,各种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艺品的茶具、家具、文具和玩具,让文艺青年们爱不释手。台湾的文创产业走过20年,已经融入生活,成了“小确幸”的源泉之一。

第二眼美女

        “没有了创意,生活就是一杯白开水。”专程来参加此次台湾文博会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在一场演讲中如是说。

        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文创产业为什么会存在。同样是喝茶,用一次性纸杯和紫砂壶感觉截然不同,温饱之上,人有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文创就是用创意将文化融进日常,让生活摆脱“一杯白水”的乏味。

        从本次文博会的各个分主题,能看出文创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文博会有3个场馆,其中华山文创园的展区分为4个主题,分别是“品东风”“食日常”“茶文化”“倚生活”。“品东风”意指品味中国风,内容则是台湾茶文化,千姿百态的茶具、上百种台湾茶有序陈列,只为让喝茶的人赏心悦目;“食日常”是日本饮食主题,一碗一筷都执著于禅意的静美;“茶文化”是英国主题馆,西式的茶具、木质家具别有一番风情;“倚生活”则是丹麦主题馆,以创新设计、质感器物创造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美学的切身体验。

        台湾年轻人流行“小确幸”,意指追求小而确实的幸福。姑且不论这种观念是否欠缺进取心,文创给台湾人的生活增添了美与幸福感,却是确定无疑的。

“朕知道了”怎么来的

        台湾从上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到90年代富到“钱淹脚目”,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观念。1995年,台湾“文化产业研讨会”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造意识扩展至全岛,台湾的文创产业由此正式起步。

        20年来,台湾文创业获得长足发展,产值由2002年的4352.6亿元(新台币,下同)增长到2013年的破万亿元,创造了4.3万个就业岗位。

        台北故宫是台湾文创产业化最成功的代表之一。贴下一张印有康熙朱批“朕知道了”的胶带纸,霸气、文艺和卖萌的感觉瞬间爆棚。这类文创礼品,台北故宫去年卖了7亿元。

        庞大的文物图档数据库是台北故宫的创意源泉,在此基础上,台北故宫建立了几种高效的商业模式,其中之一是与90多家厂商合作,通过招标指定厂商设计制造某类产品,或厂商在征得同意下自行设计,产品著作财产权归台北故宫所有。包括“朕知道了”胶带在内,八成礼品是以这种模式制造出来的。

        诚品书店是台湾文创产业的另一个招牌。陈设典雅的书店里随处有座椅,木地板上也可随便坐,有的分店可以24小时免费读书,配上咖啡、艺文空间、有格调的文创商品,再加上每年多达数千场的演讲与展览,诚品在实体书店没落的当下另辟生天。

天青色等烟雨

        “生活美学”的普及,是台湾文创得以盖起高楼的地基。狭义的文创业者或许是指莺歌陶瓷、琉璃工房、珐琅瓷等商家,但其实绝大多数商家乃至老百姓都离不开文创,在寻常巷陌里随便一逛,看一看民宅门口花木的摆放和店家的装潢,都能感受到一颗颗文创的心。

        台北的明星咖啡屋,墙上、桌上满是老照片,记录着白先勇、三毛、黄春明、周梦蝶们流连的身影;永康街的每一家特色餐馆,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格调;宜兰郊外的露天小院,提供意想不到的创意料理,陶瓷餐具皆由店主自己烧制;桃园县的田野旁,日式木屋被改造成独立书店,店名是“晴耕雨读”;深山里的食养山房,成了茶人饕客的圣地;高雄一家不起眼的卤味店,也会在墙上贴一张巨大的黑白照片,那厨师身后探出半个头的孩子,正是40年前的店主;岛内大大小小的民宿,各有新奇卖点……

        台湾文创取得成功,离不开人才的培育。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创会理事长林磐耸教授在此次文博会上说,“人才是关键”,台湾自2003年便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计划,制定了“大学校院艺术与设计领域人才培养计划”,相关人才参加各种国际设计大赛并获得大量奖项。有了人才,再将“设计力”转化为“生产力”,把设计作品商品化、设计创意创业化,就可实现创意与经济的互动。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是台湾文创的“在地化”思路,它强调保存传统和地方魅力,发掘地方创意与特色。在此思路下,台湾发展出三义木雕、美浓纸伞、白米木屐等地方特色产业。新竹市为发展米粉、贡丸和玻璃三大传统产业,每年会举办米粉拉长活动挑战世界纪录,另举办国际玻璃艺术节,还提出“孝敬父母,就给他们买贡丸”的概念。

        追根溯源,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创最深厚的土壤。台湾歌手周杰伦的中国风系列歌曲大受年轻人追捧,跟台北故宫礼品的畅销一样,都是因为巧妙地运用了中华文化元素。“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不期而遇,就成了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