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23.05.2016  11:12

    方励的一跪改变了《百鸟朝凤》的票房,但并没有改变艺术片的尴尬现实。在我们的印象中,记录片比艺术片更难。要说纪录片也不少,只是我们记住的很少,不怕纪录片工作者笑话,我记住的纪录片也就两部,一部是《话说长江》,再一部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现在的电视台是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当道,一些电视剧都退而求其次。然而,目前电视台的现状要被打破。今年初,一部小成本制作的文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纪录频道播出,竟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上周五,又有两部纪录片《本草中国》和《功夫少林》向“真人秀”节目发出挑战。

    为什么纪录片敢向同质而火热、少男少女极为喜爱的真人秀”节目挑战呢?试想少男少女怎么可能放弃偶像明星去追逐老匠人呢?《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证明,年轻人不只是喜欢明星,也为故宫藏品中神奇的修复术而着迷,因为文物修复术比明星秀更有技术含量,这才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无数历史证明,没有明星,历史照样发展,没有文化,历史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故宫中的文物都是宝贝,偶像明星中却可能有吸毒嫖娼的烂人。这才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能征服年轻观众的根本原因,《本草中国》和《功夫少林》都有厚重的历史,都有值得传承的文明和工匠精神。

    当然,《我在故宫修文物》受欢迎也有当下的时代背景。自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这四个字就迅速成了媒体上最火热的词汇。虽然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一直在中国传承着,只是在个别人那里缺少了而已。艺术片固然与缺资金缺明星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缺工匠精神。这也不是艺术片特有的,即使是大投资大制作的商业大片,也缺工匠精神。整个文艺界都被浮躁的气息所笼罩。而工匠精神就是要精雕细琢,就是要精益求精,但有些人只图眼前利益,不要说缺乏工匠精神,恐怕做人都不够格。在这种语境下制作的艺术片能吸引观众吗?艺术片本来就是小众化的,艺术片要想吸引观众唯一的要诀就是打磨、认真打磨、磨出精品。

    为什么纪录片能够赢得观众的青睐呢?我认为,未必是纪录片的质量有多高,而是片中的文化吸引了观众,而这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直传承的,目前又比较稀缺。更重要的是,这些纪录片具有中国元素,又充满了正能量。应该说,中国文艺圈不缺热闹,那些商业片很热闹,那些综艺秀真人秀也不乏热闹,但热闹之后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还是艺术吗?《话说长江》和《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很多年了,再重播还有惊喜,还回味无穷。那些商业片和艺术片,还值得玩味吗?是否值得玩味,也是衡量一部作品的一个标准。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工匠精神的坚守者,只是有多少人坚守,有多少人学习的问题。埃及的金字塔、瑞士的钟表有工匠精神,中国的鲁班、中国的赵州桥、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认真负责是工匠精神,优质服务也是工匠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服务的社会,有人提出了一个全员服务的概念,你服务我,我服务你,都需要工匠精神。做好工作需要工匠精神,搞好服务需要工匠精神,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一切创新都需要工匠精神。没有工匠精神的艺术不是真艺术,没有工匠精神的制造只能是粗制滥造。社会前进,文化传承,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当一个社会工匠精神被崇尚且被传承时,社会就会精品纷呈,精神食粮就会供应充沛。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