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在全省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精准发力 加快推进我省教育扶贫全覆盖
—— 在全省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 邹 平 |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
2014年,中国政府正式确定每年的10月17日为国家扶贫日。今天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是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的总体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与教育部、全国各省市同步启动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
刚才,代表不同教育类型的12家单位现场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明确了结对帮扶的合作内容、工作方法等,很有代表性,也涵盖了我省4个贫困片区。江滨幼儿园、师专附小、云南粮油职业教育集团、云南大学等7家单位和云南师范大学志愿者服务队的代表作了发言,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介绍了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工作的成效、经验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讲得都很好。大家对教育扶贫的认识是深刻的,制定的措施、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对于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如何推进全省教育扶贫全覆盖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一) 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站得高、看得重、落得实、抓得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扶贫开发进行视察调研,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站在党的使命、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明确、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即: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贫一批。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是新形势下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完善和升级,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精准扶贫开发新格局。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词就是“全面”,就是不能让任何一个地区掉队、任何一方群众落伍。加快扶贫攻坚,关乎“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尤其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以全面小康的时间表倒逼扶贫攻坚的路线图,以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引领扶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以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营造扶贫攻坚的良好环境,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绩筑牢扶贫攻坚的政治保障。教育系统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紧扣“精准扶贫”主线,把总书记的战略思想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各项教育工作中来,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务实有效的举措,推动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使贫困地区孩子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共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二)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教育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2012年,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又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014年6月,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着重强调了贫困地区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今年教师节前夕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总书记又再次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昨天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10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扶贫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五条很重要的扶贫措施,第一条就是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于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视和肯定。同时,更是对教育在消除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提出的殷切期望。
(三)教育扶贫对于我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贫困人口数量多,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4个连片特困地区涉及15个州93个县,是全国片区县、重点县最多的省份。2014年末建档立卡有贫困乡镇476个、贫困行政村4277个、贫困自然村98393个、贫困户195万户574万人,贫困发生率15.49%,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位。2014年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299元和745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24%和71.08%。在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42.99%,其中1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贫困发生率高达28.17%,傈僳、佤、景颇、布朗、怒、基诺、德昂、独龙、拉祜、哈尼等部分少数民族,是新中国成立时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基本处整体贫困状态。综合分析我省4个片区贫困原因,大体涉及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等多个方面,尤其是滇西是典型的素质性贫困。现代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对生产要素的组合,除当地既有的自然资源外,还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两者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水平。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发相对富足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丰厚的人力资本,不断引入新观念、新思维、新资源,有利于打破既有的内部要素均衡,可以提高区域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连片扶贫目标。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力有限,我省的贫困地区也是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从我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两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迪庆州、怒江州、临沧市、昭通市、红河州、德宏州、普洱市、版纳州、临沧市等片区州市均距离规划目标有较大差距,昭通、怒江、迪庆、临沧等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各项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还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全省教育系统必须勇于担当、责任上肩,提早介入,掌握基数,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把贫困家庭的教育兜底问题解决好、落实好,让能考的考出去,能学的学出来,彻底斩断贫困复制链条。
二、准确把握教育扶贫全覆盖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2013年7月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3〕86号),明确提出了教育扶贫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同时,国家层面先后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20项教育惠民政策。我省还启动实施了怒江州、迪庆州职业教育全免费全覆盖试点,两个州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农村户籍学生,均能获得免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全覆盖教育扶贫政策中,既有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总体部署,也有具体支持项目。既有面向学生的举措,也有服务于教师的政策。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技术教育。既有面向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也有专门针对新疆南疆四地州、西藏、四省藏区的特殊政策。既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也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通过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的实施,努力办好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孩子。
在形成了一个立体完整的教育全覆盖政策体系之后,关键是要把政策落实到位。因此,教育部决定依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结对帮扶为抓手,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重点,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力图举全教育系统之力,建立各级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和学生结对帮扶关系,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具体内容包含以下七个方面:
(一)学前教育结对帮扶。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级幼儿园,在县域内建立“县—乡”和“乡—村”两层结对帮扶关系。
(二)义务教育结对帮扶。 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市级义务教育学校、市辖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县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组织乡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小学、教学点,在县域内建立“市—县”“县—乡”和“乡—村”三层结对帮扶关系。
(三)普通高中结对帮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区域内优质高中分别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在县域内建立“省—县”和“市—县”的“二对一”结对帮扶关系。
(四)职业教育结对帮扶。 教育部统筹安排东部地区职教集团对口帮扶片区地市级职业院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一对一”对口帮扶片区各县中职学校,在市域内建立“职教集团—市”和“示范校—县”两层结对帮扶关系。
(五)高等教育结对帮扶。 教育部结合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会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1所部属高校或东部高校+1所省属高校”的形式对口支援1所片区高校,在省域内建立组团式结对帮扶关系。
(六)继续教育结对帮扶。 国家开放大学统筹安排东部地区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一对一”对口帮扶片区县广播电视大学。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公益性继续教育,打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国家开放大学升级版,为片区县每一个行政村培养若干后备干部、创业青年和致富带头人。
(七)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 依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动员大学生志愿者与片区农村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动员社会志愿者与片区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
这七个方面的结对帮扶,总体上以学校对学校层面为主,同时包括了志愿者与贫困学生的“一对一”帮扶,以及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国家、省、州(市)、县、乡到村各级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结对帮扶网格体系,是一项需要上下协同、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同时要做好20个项目。
三、迅速掀起教育扶贫全覆盖工作的新热潮
(一)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教育扶贫全覆盖工作的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各相关职能部处室、各州(市)县教育部门、各支援方和受援方,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扶贫思想的高度,认真抓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工作。各部门必须强化责任担当,着力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一级抓好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各级各类教育结对帮扶体系,真正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合力推进的体制机制,确保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尤其是支援方和受援方作为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的实施主体,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一方面支援方要讲担当、讲奉献,充分动员自己的优质资源,动真情、使真力、真扶贫;另一方面受援方要消除等靠要思想,主动对接,找准着力点,充分挖掘和用好支援方的帮扶机遇,不断增强自生发展能力,最终缩小与支援方的差距,同进步、同发展。
(二)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摸清贫困基数,打好全覆盖基础。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摸底。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各州市和县级教育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职责,对本系统和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和贫困学生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为开展结对帮扶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各级各类教育薄弱学校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师资、缺理念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做到因校结对,精准帮扶;要对各类贫困生和贫困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排查,区分因灾、因病、因学或缺劳力、缺技术致贫等情况,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和网格化管理资料,建好省、州(市)、县(市、区)、乡、村五级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络监管系统对教育薄弱学校、贫困学生、贫困学生家庭和扶贫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基础数据和需求信息互联互通。
(三)以精细化的工作方案,认真抓好各领域教育帮扶的对接落实。 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内容丰富、惠及面广、配套程度高、支撑力度强,教育系统各级各部门都要做好对接、抓好落实。省教育厅财务基建处、发展规划处、基础教育处、职成教处、高等教育处等相关处室要积极加强与教育部的对接协调,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流向我省贫困地区;要认真落实好国家层面的20项教育扶贫惠民政策,尽快建立完善我省教育扶贫全覆盖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并协调对接部属高校、东部职业教育集团、国家示范中职改革示范校与片区高校、州市职业院校等的对口帮扶工作。各州(市)、县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教育扶贫政策,吃透精神实质,大力强化政府综合统筹,履行好本级结对帮扶职责,立足州情、县情和乡情实际抓紧做好各自的工作方案,细化目标、细化任务、细化举措、细化责任,如在县域内建立“县—乡”和“乡—村”两层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建立义务教育“市—县”“县—乡”和“乡—村”三层结对帮扶关系,建立普通高中“省—县”和“市—县”的“二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在市域内建立“职教集团—市”和“示范校—县”两层结对帮扶关系;在省域内建立高等院校组团式结对帮扶关系。在结对的过程中,要讲求方法、务求实效,充分尊重支援方和受援方诉求,不搞“拉郎配”,不搞形式主义为结对而结对,把重心落在真结对真帮扶真提高上来。
(四)以担当精神、实干作风和为民情怀,强化督促检查,确保教育扶贫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省、州(市)和县级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和督促检查职能,对结对帮扶全覆盖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查,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等多种方式,交流经验、解决问题,推进全覆盖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教育扶贫结对帮扶的工作成效,不能仅仅停留在结了对、签了协议层面,关键要看帮扶的措施是否明确具体、协议的内容是否落实到位,是否通过结对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要看贫困地区基层学校是否满意,贫困学生、贫困学生家庭是否满意。要以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严格务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结对帮扶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要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去思考,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去破解教育扶贫全覆盖面临的体制瓶颈、机制障碍和深层矛盾,充分激活改革对教育扶贫的牵引带动力。要以“三严三实”标准来要求,坚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结合起来,深入查找结对帮扶全覆盖中“不严不实”的问题。要以专题教育成果助推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全覆盖,引导贫困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各级干部和广大贫困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能力素质,激发内生动力。要高度重视典型培育工作,对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形成一批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培育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
各位领导、同志们,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的号角已经吹响。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教育部关于教育扶贫全覆盖的总体部署上来,勇于担当、敬业奉献、扎实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在消除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全省人民与全国人民共同享受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使云南孩子与全国孩子共同成长,使云南教育与全国教育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云南的跨越式发展。
精准发力 加快推进我省教育扶贫全覆盖
—— 在全省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 邹 平 |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
2014年,中国政府正式确定每年的10月17日为国家扶贫日。今天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是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的总体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与教育部、全国各省市同步启动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
刚才,代表不同教育类型的12家单位现场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明确了结对帮扶的合作内容、工作方法等,很有代表性,也涵盖了我省4个贫困片区。江滨幼儿园、师专附小、云南粮油职业教育集团、云南大学等7家单位和云南师范大学志愿者服务队的代表作了发言,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介绍了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工作的成效、经验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讲得都很好。大家对教育扶贫的认识是深刻的,制定的措施、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对于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如何推进全省教育扶贫全覆盖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一) 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站得高、看得重、落得实、抓得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扶贫开发进行视察调研,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站在党的使命、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明确、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即: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贫一批。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是新形势下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完善和升级,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精准扶贫开发新格局。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词就是“全面”,就是不能让任何一个地区掉队、任何一方群众落伍。加快扶贫攻坚,关乎“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尤其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以全面小康的时间表倒逼扶贫攻坚的路线图,以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引领扶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以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营造扶贫攻坚的良好环境,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绩筑牢扶贫攻坚的政治保障。教育系统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紧扣“精准扶贫”主线,把总书记的战略思想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各项教育工作中来,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务实有效的举措,推动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使贫困地区孩子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共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二)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教育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2012年,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又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014年6月,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着重强调了贫困地区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今年教师节前夕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总书记又再次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昨天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10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扶贫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五条很重要的扶贫措施,第一条就是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于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视和肯定。同时,更是对教育在消除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提出的殷切期望。
(三)教育扶贫对于我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贫困人口数量多,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4个连片特困地区涉及15个州93个县,是全国片区县、重点县最多的省份。2014年末建档立卡有贫困乡镇476个、贫困行政村4277个、贫困自然村98393个、贫困户195万户574万人,贫困发生率15.49%,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位。2014年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299元和745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24%和71.08%。在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42.99%,其中1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贫困发生率高达28.17%,傈僳、佤、景颇、布朗、怒、基诺、德昂、独龙、拉祜、哈尼等部分少数民族,是新中国成立时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基本处整体贫困状态。综合分析我省4个片区贫困原因,大体涉及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等多个方面,尤其是滇西是典型的素质性贫困。现代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对生产要素的组合,除当地既有的自然资源外,还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两者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水平。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发相对富足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丰厚的人力资本,不断引入新观念、新思维、新资源,有利于打破既有的内部要素均衡,可以提高区域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连片扶贫目标。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力有限,我省的贫困地区也是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从我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两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迪庆州、怒江州、临沧市、昭通市、红河州、德宏州、普洱市、版纳州、临沧市等片区州市均距离规划目标有较大差距,昭通、怒江、迪庆、临沧等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各项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还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全省教育系统必须勇于担当、责任上肩,提早介入,掌握基数,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把贫困家庭的教育兜底问题解决好、落实好,让能考的考出去,能学的学出来,彻底斩断贫困复制链条。
二、准确把握教育扶贫全覆盖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2013年7月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3〕86号),明确提出了教育扶贫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同时,国家层面先后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20项教育惠民政策。我省还启动实施了怒江州、迪庆州职业教育全免费全覆盖试点,两个州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农村户籍学生,均能获得免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全覆盖教育扶贫政策中,既有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总体部署,也有具体支持项目。既有面向学生的举措,也有服务于教师的政策。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技术教育。既有面向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也有专门针对新疆南疆四地州、西藏、四省藏区的特殊政策。既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也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通过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的实施,努力办好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孩子。
在形成了一个立体完整的教育全覆盖政策体系之后,关键是要把政策落实到位。因此,教育部决定依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结对帮扶为抓手,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重点,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力图举全教育系统之力,建立各级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和学生结对帮扶关系,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具体内容包含以下七个方面:
(一)学前教育结对帮扶。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级幼儿园,在县域内建立“县—乡”和“乡—村”两层结对帮扶关系。
(二)义务教育结对帮扶。 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市级义务教育学校、市辖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县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组织乡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小学、教学点,在县域内建立“市—县”“县—乡”和“乡—村”三层结对帮扶关系。
(三)普通高中结对帮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区域内优质高中分别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在县域内建立“省—县”和“市—县”的“二对一”结对帮扶关系。
(四)职业教育结对帮扶。 教育部统筹安排东部地区职教集团对口帮扶片区地市级职业院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一对一”对口帮扶片区各县中职学校,在市域内建立“职教集团—市”和“示范校—县”两层结对帮扶关系。
(五)高等教育结对帮扶。 教育部结合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会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1所部属高校或东部高校+1所省属高校”的形式对口支援1所片区高校,在省域内建立组团式结对帮扶关系。
(六)继续教育结对帮扶。 国家开放大学统筹安排东部地区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一对一”对口帮扶片区县广播电视大学。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公益性继续教育,打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国家开放大学升级版,为片区县每一个行政村培养若干后备干部、创业青年和致富带头人。
(七)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 依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动员大学生志愿者与片区农村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动员社会志愿者与片区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
这七个方面的结对帮扶,总体上以学校对学校层面为主,同时包括了志愿者与贫困学生的“一对一”帮扶,以及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国家、省、州(市)、县、乡到村各级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结对帮扶网格体系,是一项需要上下协同、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同时要做好20个项目。
三、迅速掀起教育扶贫全覆盖工作的新热潮
(一)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教育扶贫全覆盖工作的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各相关职能部处室、各州(市)县教育部门、各支援方和受援方,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扶贫思想的高度,认真抓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工作。各部门必须强化责任担当,着力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一级抓好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各级各类教育结对帮扶体系,真正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合力推进的体制机制,确保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尤其是支援方和受援方作为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的实施主体,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一方面支援方要讲担当、讲奉献,充分动员自己的优质资源,动真情、使真力、真扶贫;另一方面受援方要消除等靠要思想,主动对接,找准着力点,充分挖掘和用好支援方的帮扶机遇,不断增强自生发展能力,最终缩小与支援方的差距,同进步、同发展。
(二)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摸清贫困基数,打好全覆盖基础。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摸底。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各州市和县级教育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职责,对本系统和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和贫困学生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为开展结对帮扶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各级各类教育薄弱学校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师资、缺理念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做到因校结对,精准帮扶;要对各类贫困生和贫困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排查,区分因灾、因病、因学或缺劳力、缺技术致贫等情况,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和网格化管理资料,建好省、州(市)、县(市、区)、乡、村五级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络监管系统对教育薄弱学校、贫困学生、贫困学生家庭和扶贫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基础数据和需求信息互联互通。
(三)以精细化的工作方案,认真抓好各领域教育帮扶的对接落实。 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内容丰富、惠及面广、配套程度高、支撑力度强,教育系统各级各部门都要做好对接、抓好落实。省教育厅财务基建处、发展规划处、基础教育处、职成教处、高等教育处等相关处室要积极加强与教育部的对接协调,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流向我省贫困地区;要认真落实好国家层面的20项教育扶贫惠民政策,尽快建立完善我省教育扶贫全覆盖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并协调对接部属高校、东部职业教育集团、国家示范中职改革示范校与片区高校、州市职业院校等的对口帮扶工作。各州(市)、县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教育扶贫政策,吃透精神实质,大力强化政府综合统筹,履行好本级结对帮扶职责,立足州情、县情和乡情实际抓紧做好各自的工作方案,细化目标、细化任务、细化举措、细化责任,如在县域内建立“县—乡”和“乡—村”两层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建立义务教育“市—县”“县—乡”和“乡—村”三层结对帮扶关系,建立普通高中“省—县”和“市—县”的“二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在市域内建立“职教集团—市”和“示范校—县”两层结对帮扶关系;在省域内建立高等院校组团式结对帮扶关系。在结对的过程中,要讲求方法、务求实效,充分尊重支援方和受援方诉求,不搞“拉郎配”,不搞形式主义为结对而结对,把重心落在真结对真帮扶真提高上来。
(四)以担当精神、实干作风和为民情怀,强化督促检查,确保教育扶贫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省、州(市)和县级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和督促检查职能,对结对帮扶全覆盖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查,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等多种方式,交流经验、解决问题,推进全覆盖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教育扶贫结对帮扶的工作成效,不能仅仅停留在结了对、签了协议层面,关键要看帮扶的措施是否明确具体、协议的内容是否落实到位,是否通过结对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要看贫困地区基层学校是否满意,贫困学生、贫困学生家庭是否满意。要以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严格务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结对帮扶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要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去思考,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去破解教育扶贫全覆盖面临的体制瓶颈、机制障碍和深层矛盾,充分激活改革对教育扶贫的牵引带动力。要以“三严三实”标准来要求,坚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结合起来,深入查找结对帮扶全覆盖中“不严不实”的问题。要以专题教育成果助推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全覆盖,引导贫困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各级干部和广大贫困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能力素质,激发内生动力。要高度重视典型培育工作,对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形成一批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培育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
各位领导、同志们,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的号角已经吹响。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教育部关于教育扶贫全覆盖的总体部署上来,勇于担当、敬业奉献、扎实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在消除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全省人民与全国人民共同享受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使云南孩子与全国孩子共同成长,使云南教育与全国教育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云南的跨越式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