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正: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再造高新效率

05.01.2015  01:16

市委常委、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敏正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杨炎 栗飞 1月4日,市委常委、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敏正就如何贯彻落实昆明市委十届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昆明高新区将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深化改革增活力、科技创新添动力、产业发展强实力、党的建设聚合力,努力把昆明高新区建成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区、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首位聚集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极。

    推进改革创新 优化“五零五最”服务环境

    王敏正表示,昆明高新区把2015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年”,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五零五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着力构建工作团队精干、管理服务高效、创新创业活跃、市场主体凸显、投资客商满意的新型园区管理服务体系,努力建设成为全省、全市园区深化改革的试验示范区。

    据介绍,2015年,昆明高新区将出台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方案,从机构和人事、工商登记、行政审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招商引资、人才引育等七个方面出台39条措施推进改革,激发园区创新活力,再造高新效率,营造高新效应。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营造创新生态

    王敏正表示,高新区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转型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三平台”为抓手,加快申报和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产学研联盟,推进开放实验室建设,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好科技向经济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推动孵化器功能升级方面,由“基础物理空间+优惠政策”的1.0模式,“空间产品+服务产品”的2.0模式向“孵化器×(创业企业+创业者+政府机构+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平台”的3.0升级版转变,实施创业苗圃工程、高原瞪羚工程,实现向“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4.0模式的转变。

    同时,建设金融创新服务中心,解决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务实推进高端领军人才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育、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成长四项重点工作,大力打造人才特区,为园区从“线性增长”到“非线性爆发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2014年,昆明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加强内培外引,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优势更加明显,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其中,不乏聚集了一大批有科技含量、有发展潜力的好项目,为园区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进一步夯实基础。据了解,2014年,昆明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41329万美元,新增总部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25802万美元,实际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39.11亿元。

    王敏正表示,新的一年,昆明高新区将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开工超过1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0%左右,拉动园区经济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与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发挥其优势富集效应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展。发挥资金池的集聚效应,将分散的资金汇聚起来,通过选择战略性合作金融机构开展金融资本合作,实现财政、土储、国资公司资金互促互补、高度统筹、高效利用,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此外,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和工作机制,探索顾问招商模式,推行项目经理人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个经理人、一支专门队伍、一条龙全程服务”。充分发挥昆明的气候、区位、人才、创新等优势,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引进“飞来产业”。进一步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和IT三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华大基因、新基因格、干细胞、新型疫苗、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产业;引进和发展3D打印、石墨烯、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加快发展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服务业。推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云药”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集群发展。

    建设宜业宜居环境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是推进高新区实现产业聚集和现代化新城区同步并进的突破点,要完善发展规划,以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实现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王敏正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功能齐全化促进园区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当前,在建成区要加大城市改造提升力度,推进产业形态的升级,大力发展企业总部、科技研发总部,加快建设航天科技大观园、清华科技园等。在新区,要启动开发建设大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商业、教育、医疗及住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加速马澄路改造,对接黄马高速、呈澄高速、昆玉高速及轨道交通建设,以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推动新城基地向科技新城、生态园区转型。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