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解读】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15.04.2015  12:04

      今年春节期间,国人在海外大量采购电饭煲、马桶盖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制造业的极大关注。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国制造业面临怎样的形势和挑战?“中国制造”如何转向“中国创造”,实现由大到强?《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研究室工贸司司长张军立。张军立认为,目前,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产业优势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堵截之势,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对我国传统制造业形成追赶之势。两面夹击,只有奋力突围,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化挑战为机遇,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制高点。
 
      直面现状产业提升空间大
        记者: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您如何看待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张军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大批重大装备的诞生,显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
      目前,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中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包括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发布,“千亿俱乐部”企业数量增加到了134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首次达到100家,比法、德、英3国总和还要多。
      虽然我国制造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上还处于大而不强的状况。具体表现在6个方面,包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偏低、质量品牌竞争力不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和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不高。
      在自主创新上,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一部苹果手机批发价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能取得34%、17%、13%的分成,中国只能拿到3.6%,约6.5美元。
      在产业结构上,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严重。
      在经济效益上,多年来我国制造业过度依赖于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发展方式粗放。2012年增加值率为22.1%,比2000年的26.24%下降了4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40%。

      面对挑战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制高点
      记者:我国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张军立:当前,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看,以往的低要素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自主创新能力问题凸显,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制造业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纷纷围绕制造业,制定战略、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彰显国家意志,试图赢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形势逼人。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是战略所需。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富国之基和兴国之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的战略地位,抓紧制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力争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时,建成世界一流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也是发展之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能既把速度稳住,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塑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我们制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为新常态下制造业发展找出一条道路,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上中高端水平。

      把握方向重点领域实现赶超和引领
      记者:重塑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当前应从哪儿突破?
      张军立:首先要明确思路,把握方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推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广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要加强战略谋划,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施若干重大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跨越和赶超。
      其次,要突出重点领域。当今世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重大变革,这一变革的趋势和核心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些领域既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的差距所在。建设制造强国就是要不断缩小与国际的差距,集中力量,突出解决高端制造领域的薄弱环节,同时不断提升优势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这需要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率先实现赶超和引领。这些重点领域体现在具体行业上,就是要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设备等方面赶上和引领世界先进水平。
记者:在重点领域实现赶超和引领,加快迈向制造强国,当前在机制和体制上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张军立:建设制造强国,当前急需要实化工作抓手。一是要加快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是大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应用牵引、重点突破、平台支撑”,开展示范应用,切实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四是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六是大力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壮大现代制造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群体。
      其次,营造良好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负面清单管理,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构建促进制造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促进制造业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重点领域发展急需人才、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杨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