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幸福迪庆 共享发展

25.09.2016  13:43

  丰收了!9月的迪庆高原,狼毒花渐次染红大地。在这个季节,美的不仅是自然山水,还有藏区的幸福生活——

  在乡村,刚收获完青稞的草原上牛羊悠闲,牧民欢笑。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的格桑春次迎来了村党总支书记那吉,得知第二批100只鸡苗马上将无偿提供给她时,她乐了,高兴地告诉我们:“第一批100只尼西鸡刚刚卖掉,赚了4000多元。

  在园区,产业发展渐入佳境。青稞、葡萄、食用菌产业已成气候,正迎来更大市场。在藏龙生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嘭!”一声响,食品厂厂长张顺乐呵呵地告诉我们:“这是春青稞爆米花‘开花’的声音。”今年上半年,藏龙食品的产值达2600多万元。

  在寺庙,松赞林寺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还有许多省市媒体、专家学者前来探寻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留下的传奇故事,这里成为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历史丰碑。

  在机关,“三村七进一行动”(即:“堡垒村、平安村、小康村建设,法律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院、进企业、进单位,迪庆精神宣传行动”)把干部群众的心凝聚在了一起,跟党走、谋发展的获得感让每个人都精神振奋。

  统计数据显示,1至6月,迪庆藏族自治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824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1.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位列全省16个州(市)第1位。同时,增速位列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第1位。

  兴经济,促共享;战贫困,谋发展。在全州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幸福迪庆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

  幸福从哪里来? “兴经济,促共享。”这是迪庆人的回答。

  “人间天堂香格里拉”的称号,使迪庆州声名远扬,旅游产业也成为全州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依靠旅游产业的带动,相关产业跟进发展,百姓从中受益。

  “旅游是我们的第一大产业。”“我们要发展全域旅游,带动群众最大限度参与到旅游产业,促进群众最大限度实现旅游增收。”8月1日,迪庆州委书记顾琨在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议上对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如何实现共享理念进行了全面阐述。

  自从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迪庆逐步走出一条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向旅游产业转型的发展之路。18年的探索,他们切身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早在2007年,中国内地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在迪庆揭牌。2015年,普达措国家公园作为全州唯一一个5A级景区接待游客136万人。“未来,迪庆全州就是一个国家公园。”这是当地干部群众对“全域旅游”的形象解释。而州长齐建新将这一发展目标归纳为“24字方针”:全境布局、全景规划、全时设计、全民参与、全业联动、全域治理。

  9月6日,记者在迪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采访副主任张培涛的时候,主任孙红军正带队在昆明开展秋冬旅游宣传营销活动,他们将努力把曾经的旅游淡季转变为旺季,这也是“全时设计”的具体行动。“1至7月,迪庆全州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同比增长16.1%;实现旅游总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幅高于GDP的增长。”张培涛介绍。

  “在迪庆,旅游产业带动支撑作用巨大。我们的高原特色农业,也搭上了旅游大发展的快车。”迪庆州农牧局局长杨树奇介绍,“十三五”期间,迪庆州将重点发展青稞、葡萄、木本油料、中药材、蔬菜、马铃薯、食用菌和特色畜牧业8大产业;建设优质核桃、油橄榄、青稞、葡萄、中药材、马铃薯、烟叶、蔬菜、油菜和特色畜禽10类基地;打造葡萄酒、中药材等种植、养殖庄园50个。他说得很实际: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了,农产品丰收了,我们就希望游客也增多,这样,消费能力才有提升空间,农民才能丰收且增收。

  以松茸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迪庆的标志。当地的松茸年产量占到世界松茸产量的50%,而这里的松茸单价已可以调控世界松茸价格。每年,野生食用菌产业给迪庆州带来的现金收入是3亿元至4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

  而藏族群众家家栽种的青稞,也正成为高原特色农业中的中坚力量。迎合旅游市场的需要,由青稞加工的系列产品正迎来广阔市场。在香格里拉工业园区箐口特色产业片区,由瑞士籍华人杰素松赞投资近4000万元创立的香格里拉市高原精酿工艺啤酒有限公司正成为园区的重点企业,以青稞为原料自主研发出的精酿啤酒,一上市即供不应求,月销售收入达80万元。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双赢。这样的例子,在迪庆还有很多。

  (二)

  幸福从哪里来?“战贫困,谋发展。”这是迪庆人的回答。

  9月8日一早,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党委副书记陶维焱、汤满村党总支书记那吉、汤堆党支部书记吹批次主相约来到贫困户格桑春次家。一方面是看看新一批无偿援助的尼西鸡苗何时到位,另一方面是商量怎样帮助格桑春次学习黑陶制作工艺。

  22岁的格桑春次与患有癫痫病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哥哥在昆明读大学。对照迪庆州识别贫困户的6项标准——住房面积低于80平方米、年人均经营性收入低于2500元、因病、因学、因残、生态移民搬迁等,她家被村民们共同认定为贫困户。

  去年启动精准扶贫以来,迪庆州基层党组织创新探索“党总支+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之路,围绕全州确立的牦牛、藏猪、藏系羊、尼西鸡4大特色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把对贫困户的帮扶纳入到产业体系中来。而格桑春次家就被纳入到尼西鸡产业发展中。“鸡苗免费提供,70余天出栏,公司以每只50元收购。”那吉说,基层党组织在产业扶贫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公司和农户都找到了“主心骨”。

  “我不仅是党支部书记还是黑陶合作社的社长。”吹批次主说,目前黑陶合作社有25户社员,其中有2户贫困户,通过“1对1帮扶”,两户贫困户到今年底可实现年收入5万元。“今天,格桑春次答应学习黑陶制作工艺了。这样,她既能在家劳动增加收入,也方便照顾妈妈。”吹批次主为她感到高兴。

  “精准扶贫抓得细做得实,尼西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底,尼西乡将成为香格里拉市率先整体脱贫的乡镇。”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17年的那吉对此满怀信心。

  “尼西,是整个迪庆举全州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州扶贫办主任和永忠没有带一张纸就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所有数字、情况都记在心里。他在这个岗位工作了10年,介绍情况如数家珍。

  “前两天,州领导带领我们用1天半时间走了6个行政村。”和永忠说,州委、州政府不仅关心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更要求大家从改变村容村貌做起,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是治穷之根本。和永忠感慨,独具迪庆特点的贫困户6项识别标准,重点在识别,关键在帮扶。在全州团结一心的奋斗中,在特色产业的全面带动下,当地贫困户正一天天告别贫困,跟上同奔小康的步伐,人民群众真真正正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幸福从哪里来?作为我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迪庆州委、州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藏区工作会议精神,全州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随着“三村七进一行动”工程的深入推进,干部群众将在兴产业、战贫困的过程中提炼出“迪庆精神”,到明年9月建州60周年的时候,向世界展示“香格里拉”品牌的新形象,展现更火红的风景、更幸福的生活。

  记者 储东华 熊燕(云南日报)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
云南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成立
楚雄、大理、红河、昆明、丽江、曲靖、文山、玉溪8个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