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幸福迪庆 共享发展
丰收了!9月的迪庆高原,狼毒花渐次染红大地。在这个季节,美的不仅是自然山水,还有藏区的幸福生活——
在乡村,刚收获完青稞的草原上牛羊悠闲,牧民欢笑。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的格桑春次迎来了村党总支书记那吉,得知第二批100只鸡苗马上将无偿提供给她时,她乐了,高兴地告诉我们:“第一批100只尼西鸡刚刚卖掉,赚了4000多元。”
在园区,产业发展渐入佳境。青稞、葡萄、食用菌产业已成气候,正迎来更大市场。在藏龙生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嘭!”一声响,食品厂厂长张顺乐呵呵地告诉我们:“这是春青稞爆米花‘开花’的声音。”今年上半年,藏龙食品的产值达2600多万元。
在寺庙,松赞林寺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还有许多省市媒体、专家学者前来探寻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留下的传奇故事,这里成为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历史丰碑。
在机关,“三村七进一行动”(即:“堡垒村、平安村、小康村建设,法律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院、进企业、进单位,迪庆精神宣传行动”)把干部群众的心凝聚在了一起,跟党走、谋发展的获得感让每个人都精神振奋。
统计数据显示,1至6月,迪庆藏族自治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824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1.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位列全省16个州(市)第1位。同时,增速位列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第1位。
兴经济,促共享;战贫困,谋发展。在全州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幸福迪庆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
幸福从哪里来? “兴经济,促共享。”这是迪庆人的回答。
“人间天堂香格里拉”的称号,使迪庆州声名远扬,旅游产业也成为全州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依靠旅游产业的带动,相关产业跟进发展,百姓从中受益。
“旅游是我们的第一大产业。”“我们要发展全域旅游,带动群众最大限度参与到旅游产业,促进群众最大限度实现旅游增收。”8月1日,迪庆州委书记顾琨在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议上对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如何实现共享理念进行了全面阐述。
自从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迪庆逐步走出一条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向旅游产业转型的发展之路。18年的探索,他们切身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早在2007年,中国内地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在迪庆揭牌。2015年,普达措国家公园作为全州唯一一个5A级景区接待游客136万人。“未来,迪庆全州就是一个国家公园。”这是当地干部群众对“全域旅游”的形象解释。而州长齐建新将这一发展目标归纳为“24字方针”:全境布局、全景规划、全时设计、全民参与、全业联动、全域治理。
9月6日,记者在迪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采访副主任张培涛的时候,主任孙红军正带队在昆明开展秋冬旅游宣传营销活动,他们将努力把曾经的旅游淡季转变为旺季,这也是“全时设计”的具体行动。“1至7月,迪庆全州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同比增长16.1%;实现旅游总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幅高于GDP的增长。”张培涛介绍。
“在迪庆,旅游产业带动支撑作用巨大。我们的高原特色农业,也搭上了旅游大发展的快车。”迪庆州农牧局局长杨树奇介绍,“十三五”期间,迪庆州将重点发展青稞、葡萄、木本油料、中药材、蔬菜、马铃薯、食用菌和特色畜牧业8大产业;建设优质核桃、油橄榄、青稞、葡萄、中药材、马铃薯、烟叶、蔬菜、油菜和特色畜禽10类基地;打造葡萄酒、中药材等种植、养殖庄园50个。他说得很实际: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了,农产品丰收了,我们就希望游客也增多,这样,消费能力才有提升空间,农民才能丰收且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