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劲吹改革风——深化农村改革云南蹄疾步稳

10.06.2015  12:56

      本报记者 张 锐  崔仁璘
      当春的种子在6月葱茏勃发,我省几近一年的深化农村改革呈现出可圈可点的新风景。
      一年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共识不断凝聚;一系列关联互动的改革举措从纸上走入了田间地头;土地、林权等“沉睡”的资产被渐渐“唤醒”;这一年里,水价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等水利改革破冰……多路并进的改革探索昭示的是:云南正蹄疾步稳,续写深化农村改革新篇章。

      问题倒逼改革
      从制约三农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
      放眼希望田野,高原特色农业被称为继东北大农业、江浙集约农业、京津沪都市农业之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第四种模式”。刚刚过去的一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居全国第1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烟叶、茶叶、花卉、咖啡等种植面积全国第一,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野生菌等产量居全国首位,正在崛起的高原特色农业,在红土地上印下了抹抹亮色。
      陶醉于过往不是高原人的性格,突破发展制约,寻找发展新动力,云南需要更加奋发有为。
      客观地看,近年来,我省“三农”发展取得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农业产业小、散、弱特征明显,经营相对粗放的状况普遍,迈向现代农业的路依然漫长而艰巨;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虽已完成,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大资源与小产业的尴尬、资产难变资本的困局等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消除;在广大农村,缺水与水资源浪费并存,水利建设钱从哪里来?水利工程如何管好……三农发展中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叠加的深层次矛盾倒逼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解制约三农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方能走出发展困境,打造“三农”强富美。
      啃下“硬骨头” 。省委、省政府在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立足点,按积极稳妥原则设计深化农村改革的路线图,胆大步稳趟“深水区”,循序渐进啃“硬骨头”,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强化顶层设计
      布局现代农业新棋局
      改革要有坚定的决心,更要有科学的部署。
      2014年7月,我省出台《云南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总体方案》和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供销合作社等4个专项方案,明确了我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出部署。从此,围绕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林业改革、深化水利改革等改革重点,云岭大地深化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
      一时间,各地各相关部门,以“蹄疾步稳”的改革节奏,推进改革不抢跑、不拖宕。“”当头,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主攻方向,制定细化改革方案,在实践中探索改革路径,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以稳定、规范、维权、发展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农业改革瞄准确权颁证,还权赋能,推动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关键环节,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动力;山林是云南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林权流转改革,完善林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统一的林权流转市场,全面激活“绿色银行”,深化林业改革靶心是“盘活”和“变现”;试点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探索水利投融资及市场化改革,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深化水利改革要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先行先试
      彰显改革探索实践魅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云南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而是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有序有力。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可以说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闸门”。如何为农民确“实权”颁“实证”?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怎么搞?一年间,16个州市精心选择试点县乡,进村入户搞调研,因地因村制订改革方案,妥善处理土地纠纷。目前,全省已有68个县(市、区)、178个乡(镇)、1393个村不同程度开展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已调查农户49万户,确权承包耕地面积192万亩。确“实权”颁“实证”,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流转和抵押贷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219个,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总面积达714万亩。先行改革的开远市,农村“沉睡”的土地渐渐“醒来”,全市已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7笔,贷款总金额5708万元,抵押面积5000余亩。与此同时,探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种实现形式,去年,马龙县对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放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龙腾公司以流转的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获得4000万元贷款发展高效农业。广袤田野里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特色农庄等新型经营主体竞相出现。
      试点探索,投石问路,深化水利改革迎来风生水起的一年。元谋、建水、陆良、宾川等探索建立了初始水权分配、用水总量控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大户自建自管、农民用水合作社等新机制。5月的元谋热浪滚滚。往年这个时候,正是老城乡老城村大空村村民李国明为水发愁的日子。然而今年,他却格外轻松。以水权、水价改革为先导,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打通了老城乡大空村小组570多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李国明卡一刷,龙头一拧,清水便顺着铺满田间的滴灌管,一滴滴渗入已硕果累累的葡萄园。“刷卡滴灌省水省工省肥,种一亩葡萄比漫灌节约4000多元。葡萄品质也更好,亩产值翻倍。”几百公里外,随着“建水县南庄镇片区创新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管理高效节水减排工程试点项目”的开工,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也在实质推进。
      “资源变资本”、“叶子变票子”,深化林业改革的创新精彩纷呈。为了盘活已确权发证的2.7亿亩的集体林地,多项深化林权改革的配套改革全面实践,全省建立起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129个,基本实现了林权登记、档案信息、业务协同办理、林业资源共享。全覆盖的林权服务中心为盘活山林搭建起平台,到2014年底,全省林权抵押贷款达155.76亿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此外,为了让非林地等种植的林木也“”起来,我省又创新开展了林木权登记颁证改革,目前,全省已有16个县市区发出《云南省林木权证》4.6万本。藉此,南涧、大姚、双柏、永仁、新平、会泽等县市,开展了经济林木抵押贷款。今年1月,泸西县林哨村果农刘佳刚领到经济林果证,就立马贷款15万元,进一步扩大经济林果种植规模;在昆明,观赏苗木抵押贷款也取得实质性进展,用观赏苗木抵押贷款的贷款额度已达1.15亿元。
      发展没有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路虽长,但云南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脚步越来越稳。

      短评
      关键是要起而行
      田野吹来的改革之风,携来的是,无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遇到的矛盾有多少、困难有多大,要啃的“骨头”有多硬,只要有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向群众问需、问计,进而大胆探索和实践,就能用改革的办法一点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和积累解决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经验和良策,激发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活力。
      去年7月我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后,“蹄疾步稳”的改革节奏不时从田野传来。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探索改革路径的行动在试点县乡大胆实践。胆大步稳趟“深水区”,改革的探索中我们看到,由于历史原因影响,农村土地问题可谓千头万绪,有的地方农户承包地产权不清、面积不准、账实不符;有的因农民进城务工,人难找,地难量……农民各有各的“小九九”,基层干部感慨,农村土地确权是好事,也是难事。面对难题,不少试点县乡干部进村入户,搜集梳理问题,耐心解答,对症下药,分类处理,实实在在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受到了农民欢迎。循序渐进啃“硬骨头”,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水权、水价等改革怎么破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如何让林农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等一块块“硬骨头”,都在抓铁有痕的改革实践中,有了可圈可点的突破和创新。
      但在已经涌起的深化农村改革大潮中,一些地方的改革仍停留在用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不进”和“坐而论道”中,改革久议不决或决而难行。深化农村改革的号角早已吹响,我们深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方向正、路子对,就会渐入佳境。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矛盾难题,如果怕这怕那,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只发号召不出实招,只造声势不做实事,那么,我们通过改革破除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动力的决策部署就会落空。以只争朝夕、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起而行之”,大胆探索改革,推动农村新发展的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