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以改革创新促现代农业实现“八个转变”
本报讯(通讯员 周应良) 近年来,我州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新产业新动能,通过改革创新举措的引领,力促全州现代农业实现生产目标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生产对象由“产品”向“商品”转变、生产工具由“人畜为主”向“机械化”转变、生产方式由“单家独户”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产业布局由“遍地开花”向“优势集中”转变、产业链条由“重生产”向“产加销一体”转变、农业投入由“财政拿钱”向“多元融资”转变、生产管理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
强化政策支撑,以改革创新引领脱贫增收。州委、州政府坚持把政策研究、政策出台、政策落实作为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来抓,先后出台了扶持农业“小巨人”和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庄园建设、休闲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白州兴农科技名人”选拔培养办法、山地牧业跨越发展、加快淡水渔业发展等一系列实施意见,州农业局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各县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形成一系列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探索创新“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村企合作、产金互促”等产业发展模式,组织贫困户流转土地参与规模经营增加资产性收入,以产业扶贫贷款入股龙头企业增加资本性收入,组织贫困群众到企业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全州有174个企业参与“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1.73万户、6.68万人,全州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平均增幅达32.9%、生产经营性净收入平均增幅达25.8%。2016年,全州农业总产值388.83亿元,排名全省第二位;农业增加值211.27亿元,排名全省第三位;农产品加工产值250.42亿元,排名全省第二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72元,高于全省平均623元。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财税增长。
培育经营主体,以供给侧改革做强产业基地。我州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优化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全州有10户企业列入省级农业“小巨人”发展三年振兴计划培育,有10户农业企业列入州级产业“小巨人”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09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82户,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2户,规模以上企业111户;创建现代农业庄园39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224个,创建家庭农(牧)场1206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88人。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16年,建成核桃、蔬菜、特色水果、高山生态茶等10大特色经作基地1378.4万亩。其中,永平、云龙、漾濞3县建成100万亩以上的核桃产业基地,宾川县建成3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祥云县、弥渡县成为云南省主要的外销和出口蔬菜基地。2016年,全州核桃水果产值和肉、奶、蛋人均占有量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