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秘欧亚大陆最晚中新世古猿幸存原因

17.02.2016  15:39
图为保存70万年地质历史的水塘坝地层剖面 游友山 摄

  中新网昆明2月17日电 (记者 马骞)记者17日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素有“欧亚大陆最晚中新世古猿”之称的“昭通古猿”,其幸存原因研究获重要进展。该研究从粘土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为主,并综合前人研究,探讨了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古猿都灭绝后,昭通盆地作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最后避难所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中新世古猿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距今1700-1500万年)曾经在欧亚大陆和非洲繁盛一时,中新世晚期后数量开始急剧减少。晚中新世晚期全球范围内仅中国云南、泰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交界的西瓦立克地区还存在古猿化石记录,数量最多的发现集中在云南开远、禄丰、元谋、保山和昭通地区,在云南持续了大约600万年,之后不见了踪迹。昭通古猿化石是世界上第二个中新世古猿幼年头骨,也是欧亚大陆最晚的中新世古猿遗存。

  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昭通古猿环境变迁的研究,在中新世末期的昭通盆地水塘坝剖面上系统采集了古环境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粘土矿物学和孢粉学研究。该古猿化石发现于煤层之间的泥炭层中,其沉积相与云南开远、禄丰、元谋和保山的古猿化石出土地点的沉积相(如煤层、煤层间粘土层或泥炭层相似)粘土矿物学和沉积相分析结果表明,昭通古猿(禄丰古猿禄丰种相似种)生活在温热潮湿的湖沼环境。

  为进一步获得云南,尤其是昭通盆地作为欧亚大陆中新世昭通古猿最后避难所的形成原因和机制,研究团队将云南古猿化石地点与西瓦立克地区和非洲的中新世古猿地点的植物群区划和碳同位素等相关结果进行了系统对比。结果显示,西瓦立克地区从森林到草地的生态转变比非洲的要晚得多,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在整个晚中新世期间一直以森林为主,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变化。开远和元谋古猿的发现地以湿热的森林环境为主,边缘为含草地和灌木丛的亚热带山地环境,禄丰古猿生存于南方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向温暖干燥过渡阶段,刚好在气候变凉之前;昭通古猿生活在相对湿热的森林和草地混合环境,生活环境比禄丰、元谋稍为变凉,季风气候较之前更为加强,但仍然是湿热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这种热带、亚热带森林直到距今300-40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才逐渐被干冷的针叶林代替。

  “这可以解释为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使云南在地理上和气候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湿热环境区域,延缓了干冷气候开始的时间,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避难所”。研究人员称,该结论与其它动植物化石研究结论一致,为探讨古猿的演化和绝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该项研究成果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昭通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的“云南人类演化与环境变迁联合研究中心”重要成果之一。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昭通市人民政府、昭阳区人民政府的联合资助。目前,该研究成果以“粘土矿物学指示中国云南昭通盆地中新世古猿生活在温热和潮湿环境”为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