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态文明的思考
2017年临沧环保世纪行的主题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实现这一目标,需在努力提升人居环境上下功夫。
强化责任担当
提升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态文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本根基,而实现这一根基的主导是基层政府,主体是农民群众。各级政府要把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性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去谋划,扛起责任、承担主责,抓住关键少数—干部,突出引领多数—人民群众。
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中来,营造乡村有干部督促、村小组有组长牵头、自然村有环保组长组织、农户积极参与的政治氛围,把提升人居环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使之常态化,最终形成村民的自觉行动。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只有上下同心、步调一致,用看齐意识重锤打造环境提升,才能凝聚起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彻底改变乡村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的现状。
扎实推进社会生态工程
实现社会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民有生态意识并付诸行动,社会才能生态,才能实现洁净目标。所以,在农村必须下大力气剔除农村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即剔除“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摆、畜禽乱跑”五乱现象,人居环境才能提升并得以巩固:
首先,要强化宣传带动,提高思想认识,彻底转变观念。农村广大群众既是垃圾产生者,也是垃圾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要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进行大量的环境保护、卫生健康知识和加强对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利弊进行反复宣传,把环境保护和健康教育宣传结合起来,提高群众的环保卫生知识方面的素质,改变他们卫生观念,普及农民对环境卫生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其次,要通过带动提高群众的环境提升意识。动不动群众看干部,做不做农民看党员,党员、干部必须先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党员干部要带动自己家人或身边人带头行动、转变观念,引导周围群众转变,通过一人带俩人、俩人带一撮、一撮带一片,逐步让群众形成“要我讲卫生”变为“我要讲卫生”,并持之以恒的抓,群众自觉的健康卫生习惯能逐步养成。
第三,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提升人居环境,环卫设施必须具备,定点要有垃圾桶,面上建好垃圾池、污水处理官网并有专人负责,一个干净优美的村庄社区完全可以建成,村庄环境优美,群众文明素质也相应提高。同时加大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绿化荒山荒坡,山绿了、村庄美了,生产生活环境维护有你有我有他,蓝天白云下社会生态自然产生。
扎实推进文化生态工程
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保护民族文化,是推进文化生态的重要载体。农村封建迷信、赌博、酗酒打架、讲是说非等不良现象还不同形式存在,要充分利用村、组活动场所阵地,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在充分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和古村落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知识宣传,为群众培训健康向上的健身广场舞蹈和民族打歌舞,让群众在宣传中学到知识、技术,在活动中感受健康、享受快乐,逐步把不良行为吸引到积极向上的活动中来,通过“学、赛、奖”形式,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扎实推进生态经济工程
生态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生态和经济的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包括农业、工业、旅游、城市和农村生态经济方面。
目前,乡村重点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由于农药、化肥、农膜等大量使用,导致农业成本增加、生态破坏,结合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谋划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就是要遵循“好字优先、快字为重、生态统筹、民生为本”的原则。
首先,要依托现有茶叶、核桃、中草药、野生蔬菜等优势,抓标准化生产,树立“质量第一”观念。大力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向生产要质量。
其次,要抓农业开发和技术推广,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用科技化和生态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第三,要培育品牌。大力树立“绿色品牌”意识,突出“无公害优质农场品”、“森林蔬菜食品”等特色,努力扩大无公害农场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生产,培育“名、特、优、新”农场品,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同时利用乡村特有的山水美景、自然的田园风光、农耕体验等开发生态旅游,着力推进乡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扎实推进制度生态工程
制度生态顾名思义就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谁污染、谁治理。
第一,要建立环境提升目标考核机制。把农村环境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纳入乡村组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强化督促和监督,确保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要通过一事一议,制定环境提升村规民约。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实现环境提升必须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约束不良习惯和行为,把门前“三包”列为制度,即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村与农户签订“三包”责任状,让农户自觉搞好自家庭院内外的卫生保洁、保护好花草、树木、自觉有序摆放,形成家家都是清洁员的良好氛围。使县、乡人大代表监督、参与,村“两委”干部包组,党员、组干部、村民代表包户,农户实施“三包”成为长效的责任包干制度,确保环境提升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
第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有钱好办事,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基础实施及相关政策的保障投入至关重要,垃圾收集、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是农村环境治理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县级人民政府要把人居环境提升经费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逐步加大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的补足额度,同时整合脱贫攻坚、新家园建设、整村推进等项目打捆,聚集资金、整体推进;乡镇人民政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筹措资金保障环卫设施和工作经费,村级要在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卫生户”和“邋遢户”的评比,对最卫生的农户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层层努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卫生需求。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乡村生态文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下一心、凝心聚力,通过不懈努力,让乡村广大群众享受到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民群众听党话、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